“免費”蛋糕落地,帶來了車流量成倍增長,對交通運輸系統乃至整個社會完成了一次壓力測試。
剛剛結束的這個假期,注定要在國人的記憶中寫下難忘一筆。中秋、國慶雙節相連形成了“史上最長黃金周”,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的政策首次施行,殊為難得。而數十條高速發生擁堵,一些熱點路段綿延幾十里的史詩般擁堵景象,也讓假期遭遇了“史上最堵黃金周”的揶揄。
從經濟學家到不少車主,紛紛抱怨“都是免費惹的禍”,頓生“早知今日擁堵,何必當初免費”之類的感慨。面對那些興味盎然出游卻飽受擁堵之苦的人們,其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把板子全都打在“免費”身上,既不公允,也無助于破解長假擁堵難題。
逢假必堵,已經成了交通運輸的一種常態。而在今年,8天長假、免費通行和景區優惠票價等因素疊加,出行數量達到了7.4億人次之巨,在短短幾天內、重點路段上,巨大的通行需求顯然足以撐破路橋資源的供給,從而造成嚴重擁堵。
如果仔細分析造成擁堵的具體原因,“免費”就更成了替罪羊。從連日來傳媒的跟蹤報道中,不難發現車禍頻發、管理滯后等是造成擁堵的重要原因。高速免費首日,全國一共發生了7390起交通事故,這對于海量車流下脆弱運行的道路系統來說無疑是一個又一個梗阻。這其中固然有車主交通素質、文明意識需要提高的原因,但如何快速處理事故、迅速疏導車流,同樣是有關部門應該做好的管理功課。
這方面一個值得深思的例子就是發卡模式的變通。長假前期實行的發卡管理嚴重影響了車流速度,為此,交通部緊急通知4日起施行小車不發卡免費放行,結果排堵效果立竿見影。同樣的,在大擁堵中,暴露了交通信息、公共衛生、車輛加油、應急預案等方面的缺失,為什么就不能提前謀劃應對之策,把相關準備做足,讓各方面制度設計更為完善?
萬事開頭難,不管怎么說,高速免費這項惠民善政總算邁出了第一步。“免費”蛋糕落地,帶來了車流量成倍增長,對交通運輸系統乃至整個社會完成了一次壓力測試。面對“免費”與“擁堵”迎頭相撞的新難題,從管理部門到路橋企業,正面臨新的壓力與挑戰:怎樣順應路橋資源逐漸走向免費、公益的新趨勢,創新管理模式,提供優質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如交通部部長楊傳堂所說,盡力把好事辦好,讓出行者舒心。
(特約評論員李力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