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南方周末》報道,目前在中國大地上已經矗立了470座摩天大樓,在建的有332座,另有516座在規劃或已奠基。美國現有533座,在建及規劃的只有30座。有專家認為中國可能養不起也不需要這么多摩天大樓,這是“摩天高燒”。
在我看來,人往高處走,以中國人口之多、幅員之廣、變化之快,多建幾座摩天大樓本不過分,關鍵在于這是經濟驅動還是權力驅動,大樓的經濟基礎是否牢固。
由于中國的一些城市在規劃中長官意志色彩濃厚,所以在考察中國的“摩天高燒”時,先要考察其背后的權力意志作用,地方政府也應給民眾曬曬投資收益賬,主動說明下建設摩天大樓的動因、成本和風險,有沒有直接注資、給投資商政策優惠和扶持,建成后使用效率如何、負債率如何等,并將決定權交給民眾。
同時,城市在建筑高度上往高處走的同時,也要打牢地基,給新市民往高處走的機會。摩天大樓對應的經濟基礎是服務業,只有建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大都市才能發揮效力,而城市要為摩天大樓提供經濟環境,則需要有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有外來人口的涌入,有他們向上流動的需求拉動。這就需要城市為外來人口提供基本的落腳之處,城中村就在發揮這樣的作用。
雖然在很多人眼里,城中村充斥著一線天、握手樓、貼面房之類的建筑,是臟、亂、差的象征,與現代化都市高樓林立、光鮮亮麗的形象和區域分工明確的規劃太不相稱,必欲拆之而后快,但這其實是種“城市潔癖”,是在用靜態的陽光看城市,忘記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西方大城市在這方面走過彎路,因此現在有了“去規劃”的運動,開始給外來移民留出低廉的生存空間,并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哪怕看上去有些臟亂差,也不再著意剔除,因為這只是表面上的。
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城中村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就像城市的一個細胞,年輕人熙熙攘攘,活躍其間,早上分流至城市的四面八方,晚上則漸漸匯流至住處……雖然除了不斷生長的樓層,城中村的狀況看上去可能幾年都沒啥變化,但實際上已迎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城市新移民。
可現在,城中村面臨的命運似乎只是拆遷。這一方面將外來人口“驅逐”出市中心,讓他們每天早晚長距離奔波,加劇交通擁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生活成本,隨著市內城中村不斷拆遷,市郊農村和小區的房租都直線上漲,“居大不易”,“回不去的故鄉,留不下的城市”的現實也讓他們倍感憋悶。
建設摩天大樓與支持“落腳城市”本不矛盾,只需要多一些對自發經濟的尊重,少一些權力的肆意涂抹。城市建筑在直插云霄的同時,還須腳踏實地才行;城市規劃在講求區域分工的同時,還需要為底層的外來人口留出落腳之處和生存空間才行。(韓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