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談談“表哥”。
“表哥”者,在近一個月的中國輿論熱議中,特指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8月26日,陜西延安境內發生特大交通事故,30多名乘客不幸罹難。在新華社拍下的現場圖片中,事故現場官員“憨笑”的照片引來憤怒網友的密集圍觀。不久,局長楊達才被鎖定,進而網友關注點從笑臉及至手表,發現其不同場合佩戴價值不菲的多塊手表,“表哥”始得名。昨日,該事件傳來階段性處理結果,“表哥”楊達才終被撤職,有關部門稱“對調查中發現的其他違紀線索,正在進一步調查”。
感慨,抑或憤懣,一個官員的奢侈品(乃至貪腐)調查,需要耗費的公共資源已然不少。而今“表哥”終得落馬,輿論或可就個案權作小結,但亦實無法忽略于此期間,網友、媒體所經歷的諸種艱難:包括當事人現身微博,咬定五塊額度后,六七八九十不斷出爐的忍俊不禁;包括由手表到手鐲,進而眼鏡、皮帶的互聯網堅持,媒體,特別是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央媒官微的不懈跟進;包括有關部門介入調查后,十余日不見進展而當事人“每日正常上班”的沮喪……甚至就在兩天前,大學生就楊局長工資事項申請信息公開的努力,也遭遇閉門羹——— 陜財政廳復函稱“不屬公開范疇”,并祝申請人“學習進步”?!氨砀纭甭漶R,如能算作所謂“庶民的勝利”,那這勝利顯然滿是艱辛,輿論的疲憊已大過喜悅。
不獨“表哥”一例,公共事件調查與處理的不可預期,或與職責部門回應的節奏不夠規律有關。當輿情事件的應急處理成為顯學,把握新聞遺忘規律被寫入各種預案文本。一個新聞熱點蓋掉另一個尚無結果的舊聞,正如“表哥”沖淡了公眾對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跟進與追問。須明確,此恐不獨為媒體的尷尬,各種剛性監督與問責的制度設計緣何被虛置、為何不跟進,或才是真問題。誠如前日南都社論所言,“不斷頭的新聞,才能彰顯輿論正能量”,但誰該接下輿論的棒、啟動嚴苛的調查與問責,而非助其躲監督、避風頭?相較于同期熱點,仍應給陜西方面以肯定,并期待對“表哥”的進一步調查乃至司法處理,原因亦在于此。
“表哥”之后,可能另有新的隱憂。@新華社中國網事呼吁“讓意外成為常態”,@人民日報昨日也論及,“當開會不抽名煙、應酬不戴名表、上班不開名車成為官場新警示;當好煙被拆成裸體煙、好鞋被摳掉商標、好表被藏在袖口”,監督何為?誰來盯緊權力,權力因何生畏,各界發問語帶悲愴,意在示警。
官員熱衷奢侈品現象已獲有關部門重視,國務院法制辦新出臺的《機關事務管理條例》,便對“采購奢侈品”行為設定了多項處分類別。制度反饋的滯后性或是必然,但反腐監督的機制與腐敗新花樣之間的較量,并不僅是時間先后的追趕,更應是權力透明與制衡的有效性考驗。官員熱衷奢侈品,或者沉迷女色,不僅事關消費習慣與生活作風,其夸張的行為語言背后有著高昂的對價成本。
循著線索、拓開思路,對權力尋租、貪腐徇私的查處,須喚起一切可能的力量,包括新興的互聯網資源,制度反腐應有起碼的開源姿態。不姑息、不容忍,首先便是對意外曝光的官員問題,一查到底。進一步說,公職人員合法收入與奢侈品之間的格格不入,所凸顯的仍是權力的監督乏力。
“表哥”楊達才的落馬,于至今仍對輿論遺忘心存僥幸的被監督群體而言,不啻為一個案例教學———“表哥”之后,避風頭的心理會越來越不可靠,這是權力終須被監督的必然。官員所需要習慣的,不僅是收斂起某些與其身份存在矛盾的嗜好,更應盡快適應在聚光燈下被緊盯的狀態,在監督之下謹慎行使權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