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14.1%,兩位數的增長看似令人欣喜,但在國民經濟收入中仍然墊底。9月14日,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在第七屆新人力論壇上發布的《2011中國薪酬報告》顯示,去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遠遠低于財政收入和企業收入增長,使得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不升反降。
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主要指標分配率(勞動報酬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呈下降趨勢,其中李稻葵等于2009年的研究顯示,分配率從1990年的53%下降到2006年的40%左右,遠低于54%-65%的世界普遍市場經濟成熟國家水平,并認為該份額將持續降低。據《新京報》2010年報道,從1978-2005年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卻上升了20個百分點。而九三學社2010年的調研發現,工資收入僅占企業運營成本的不到1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0%。我國資本所得和財政收入快速飆升至畸高的狀態,而在博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普通勞動者薪酬所得份額即分配率卻在持續下降,這樣的國民收入格局顯然并不合理。
人們常說“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似乎可以為此開脫,但這并不代表初次分配可以忽視公平。初次分配是基礎性分配,其結構決定了整個國民收入格局,二次分配只可起調整作用,所以初次分配結構的合理至關重要。但正如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馬小麗所言,“國家和企業把收入的大頭拿走了,勞動者個人的收入就會不斷減少,使他們無法納入良性消費的軌道,社會再生產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環節就會發生斷裂”。這樣一來,不僅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將影響社會穩定。足可見以行政權力及壟斷為主的方式獲得財政收入和資本所得的飆升,這種“效率”分配產生的結果卻恰恰是非效率的。
為了改變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格局,2001年中央已提出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自2004年發改委正式醞釀改革方案以來,也過了8個春秋,但至今改革仍舊難產。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表示,本屆政府任期最后一年,一定要出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隨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列于2012年要完成的七項主要任務之首。據財新網消息,今年5月,發改委曾代表國務院拿出方案擬于6月底于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討論,卻終因涉及多部門切身利益仍在協調各方意見而沒有討論,“下半年有望出臺”的收入分配改革再度沉入水中。
然而,即使有著再多部門利益博弈,收入分配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事。當前經濟正處下行階段,收入分配不公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危害尤其明顯。此前雖強調提振內需,但由于外需表現良好,似乎內需的提振并不緊急,而此時外需不振、內需疲軟,內需提振變得愈發迫切,而拉升內需、促進消費的最直接方式便是增加可支配收入。而促進初次分配公平的改革方式,無非是減輕財稅負擔并打破壟斷,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的同時,消除勞動力流動的障礙,企業求發展必然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而相應人才的稀缺性導致的勞動成本上升也會倒逼企業轉型,民眾可支配收入提高的同時消費水平亦將相應提高,可使經濟及社會發展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8月29日,發改委于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再次提出要抓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希望這一次,不再是長長的等待。(南都社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