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新聞報道黑龍江雙城市幸福鄉久援村計發的養老金每人每月3毛錢,致使71歲農民還要被迫外出打工糊口。此前7月份,國務院明確要求,2012年底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當前階段則由中央財政出資,年滿60周歲的農村居民每個月將會領到55元的基本養老金。
3毛錢的養老金是老農保的支付標準,這是上世紀末農村嘗試建立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現在看來失敗無疑。基于對這一實踐的反思,中央政府從全國層面,試圖構建全新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包括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社會養老危機。至此,城鎮職工和財政負擔的職工以外的居民均被納入養老保障體系。自2009年開始,就有部分省市開始執行基本養老金的發放,過去3年時間,已經有1億多老年人開始按月領取國家發放的基本養老金。
養老金能全覆蓋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前景并不樂觀。就算按照當前新農保的標準,每人每個月僅55元基本養老金。而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企業參保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達到1511元,是新農保的27.5倍,北京等地區月發放標準更超過2000元。在當前的物價水平下,哪怕是農村,也很難相信55元可以支付一個老人一個月的生活支出。
從退休養老金的替代率來看,2011年農民家庭人均現金收入達到9260.57元,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為7%,遠低于城鎮職工近40%的水平。因此,號稱全覆蓋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目前的支付標準對于居民養老來說,只能算是杯水車薪,遠遠談不上解決養老問題。事實上,2011年新農保的養老金支出為588億,僅為中央財政支出56435億元的1%,同期城鎮職工的養老金支出為12765億元,相當于中央財政支出的23%。有網友也因此將現行體系戲稱為“把一枚雞蛋打在太平洋里,攪攪成了蛋花湯”。
但即便如此,全國范圍的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已經缺口難填,養老保險的補虧占同級地方財政收入的規模越來越大。根據《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僅2010年,全國便有14個省、地區的基本養老保險已收不抵支,缺口總計達679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各級政府都不愿意提高基本養老金的支付標準,一來收支缺口財政負擔不起,二來養老金一旦開始發放,就是剛性支付,標準定高就意味著未來政策的騰挪空間很小。這也是為什么在中央負擔55元基本養老金之外,地方政府鮮見配套支出或標準較低的原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