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良地震已經過去了三天,截至昨日統計數據,地震已造成81人死亡。日前,地震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宣布,不公布死亡人員名單及身份信息,適當時機只會發布各鄉鎮死亡人員統計情況。但會制作死亡人員花名冊,有異議者可查詢。
重大事故、致死事件或自然災害后,公布死難者名單,舉行全國悼念是國際普遍做法。近年來,國內在很多同類事態的處理方式上亦如是。國人漸漸熟悉,并認同作為人道表達方式的公布名單。突然宣布不公布死亡人員名單,自然成了一個問題。
為什么不能公布“9·7”地震的死亡人員名單?很多目光和猜測向這個問題集聚而來。有人開始懷疑死亡數據的真實性,有人將不公布與撫慰金發放作聯系,也有人認為或許是學生死者過多不公布以避開身份比較。
面對如此重大天災,從國家到地方各個層面的反應來看,彝良地震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不同環節的處理都是慎重而嚴肅的。這些本可以構筑起國家在災難面前的堅固和值得信任的形象,攻破諸多沒有來由的假想。然而,無法獲悉的名單與毫無解釋說明的不公布決定,讓一些猜測雖不能被證實,卻也不能被證偽。這無形中傷害了本應達成的信任。
替代名單公布方式的是制作死亡人員花名冊,官方同時表示,有異議者可查詢。就異議而言,它基于發現問題,提出不同意見。問題是,如果名單不公開,又怎么會發現問題要求查詢?還是說,只要想查詢就可以被視為“異議”?又或者說,花名冊只是不同于通常的名單公開,其本質是特定范圍的有條件公開?至少從目前信息來看,即使外界不排斥制作花名冊,它也尚難自圓其說。
公布死亡人員名單,與不公布名單但制作花名冊允許查詢,站在官方角度,可能是一回事。雖然形式不同,但程度不一地提供給公眾監督災害信息的渠道,驅除不必要的猜測和謠言,樹立透明開放的范式。這種理解更多地指向權力運行方式向現代國家轉變的意義,忽視的則是兩種做法在生命意義層面的區別。
遇難者名單,以及與他們相關的具體的年齡、性別、職業、遇難處等等信息,猶如他們的生命記號。仔細閱讀,甚至可以想象勾勒出一個完整個體的生命概況。他們不再是冰冷數字下的籠統稱喚,不再是浮于紙上的代號,而是真真實實存在過的生靈。公布名單,是一切生者向一切亡者的最后致敬,也是廣泛社會意義的重申生命價值。
應當說,國內很多重大事件、事故上,遇難者名單已經基本得到公布。然而,諸如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上,名單公布依然因地、因情況而異。必須承認,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死難人數和發生地的情況極為復雜,身份確定也更為困難,不過,相對于每個生命的重量,找到他們、辨別他們、告訴我們他們是誰,比什么都重要。
(評論員 付小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