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外部的挑釁在增多,崛起的中國進入多事之秋。而中國社會的內部矛盾也進入活躍期,這個國家作為整體,必須兼顧內外,同時在多個方向上迎接挑戰。
以中國當前的實力,保證自己不受外部力量的嚴重傷害已經綽綽有余。從對執政者的角度來說,國內矛盾更加緊迫。政府把絕大部分甚至全部資源用來平息內部紛爭,應是“聰明”的選擇。
然而外部挑戰是中國繼續前進的絆腳石,不及時清除它們,或者不與它們做堅決斗爭,中國未來的發展空間就會萎縮,一些小患就會逐漸養大。
此外,內外矛盾還會在一些時候相互轉化,對外部挑釁應對不力,會引起國內不滿。而一些對外謀略也未必能被國內公眾理解,國內反對力量會致力于強化公眾的誤讀,社會越自由,這類混亂越可能發生。
中國增加軍費是確保國家發展不在某一天受到戰略壓制的根本性保障措施,發展尖端武器和戰略威懾系統都是出于同一目的。但這些努力也開始在國內受到非議。這或許是中國走向民主的一種表現,但這些爭議本身會在未來幾十年的關鍵期使中國更有力量,還是削弱它,目前還不太確定。
中國必須保持大的、持久的團結,無論它的形式是什么,是傳統意義上的,還是經歷了“多元化”洗禮的,它的結果應當是一樣的,那就是這個國家有能力針對外部挑戰做出強有力的決策和回應,不會因畏懼內部的紛爭而對外求茍且之安。
中國很大,如果它團結,大就是它的力量。一旦它不團結,沉迷于內部紛爭,大就是它的負擔。其實歷史上的許多危難期,都是中國沒攥起它的“大”拳頭所致。
釣魚島危機的是非和利益脈絡都十分清晰,中國當前別無選擇,必須回擊日本的猖狂挑釁。這是鞏固中國從東海至南海守衛領土主權陣線的關鍵一役。然而遺憾的是,國內仍有少數所謂的“精英”們對政府的強硬反擊冷嘲熱諷。我們希望這只是中國輿論多元化中“無論什么都有反對者”的一個現象,它不會擴大成真正的挑戰。
另一方面,批評政府“太軟”的聲音也在互聯網上不絕于耳。民眾的憤怒永遠是最激烈的,它與國家的實際對策之間通常會有一個間距。民間各派和政府發揮好對日斗爭的不同角色,這個間距就會成為彈性和力量,多元化就擰成了一股繩。而一旦不接受這個間距,對外斗爭就有可能轉化成內部紛爭,外部挑戰者求之不得,他們將有機可乘,看盡我們的笑話。
中國決非完美的國家,這些年的快速崛起中國長久未經歷過,缺經驗,且自信不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么分配力量,我們無從而知。決定是艱難的,但又必須有決定,13億中國人如果沒有“團結很重要”的清醒認識,我們的爭議就不會有盡頭。
團結就是力量,在輿論、思想以及利益都多元化的今天,這句話對我們這個國家并沒有過時。現在有些人對社會出現尖銳沖突顯得挺興奮,但愿這只是輿論表層給人的錯覺。
過去的中國有過一盤散沙,有過不正常的高度一致,但真正意義上的團結應該屬于我們這個時代。
(環球時報社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