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重慶晚報》9月5日報道,價格高達數萬元一盒的天價月餅又來啦!但這次不是酒店在賣,而是一些銀行在賣。與酒店、賓館等賣的月餅不一樣,銀行賣的月餅沒有面粉和餡,還只能看不能吃因為用料是金銀。至于具體是誰在買,各家銀行都不愿多說。
我國是一個很早就發現并廣泛、長期使用金銀的國度,同時廣大民眾也有吃月餅傳統習慣,可是,你看到過古人遺留下來的“金銀月餅”嗎?金磚、金條、銀碗、銀筷、金銀飾品、金銀元寶我們都不難看到,但“金銀月餅”即使不是絕對沒有,也肯定鮮有一見。這是因為,和項鏈等飾物、金印等實物不同,食物自古就不入金銀器之流,月餅如此,粽子、餃子等也如此,哪怕它再流行、被賦予再多的意義。
然而現在,月餅卻入金銀器之列了。這個變化,和藝術家、匠人的推動無關,和廣大老百姓對月餅的喜好也無關,它只和商機有關。換言之,許多銀行不約而同打起了“金銀月餅”的主意,是因為“金銀月餅”可以賺錢,至少比簡簡單單的金磚、金條更能帶來利潤。至于“金銀月餅”的目標客戶是誰,其實就是新聞中那個“具體是誰在買天價月餅”的問題,各家銀行的態度是,“都不愿多說”。
事實上,大家都明白,“金銀月餅”只不過是送禮經濟催生的新生事物。對銀行而言,在商言商,“金銀月餅”算是一個不錯的創意;對想送禮、想收禮的某些人而言,“金銀月餅”委實是一個高明的創意;對不送禮、不收禮的許多人而言,“金銀月餅”應被看作一個目前與己無關、長遠會助推不良社會風氣的缺陷創意……重要的是,對以反腐除貪為己任的機構來說,會怎樣看待“金銀月餅”這樣的創意?
反腐除貪部門不能禁止人家生產銷售“金銀月餅”,畢竟人家說的增值、收藏的理由起碼在表面上是成立的;反腐除貪部門也不能強推“金銀月餅”實名銷售,畢竟其他金銀產品都在正常買賣,“金銀月餅”上面也沒刻著腐敗兩個字。反腐除貪部門面對“金銀月餅”的創意,最該做的是深刻反思——“送禮經濟”這些年來花樣百出,紀檢、司法在實踐中也頻頻面對“禮尚往來”,反腐除貪部門早已應該跳出現象去找根源。
真正探究下去,不難發現,“金銀月餅”并無原罪,大家很愿意它只是一種普通的商品,但現實偏偏告訴我們,事情不是那么簡單——禮品市場新寵不斷,人們擔心的是,這樣的創意源自于反腐除貪之舉仍給貪腐留有巨大“市場”,即:權力的使用若不規范,腐敗的空間就無止境,官場的送禮收禮之風由此而來,“金銀月餅”之類的創意因此而生。老百姓對“金銀月餅”的擔心,乃是對權力的擔心?。。ɡ钶x)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