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蘇州金雞湖畔的東方之門,最近幾天成為網上的熱點話題。網友調侃東方之門的造型就像一條秋褲,還有網友表示東方之門更像一條低腰牛仔褲,更有細心的網友表示目前幕墻在建中的東方之門,更像一條英倫風格的格子背帶褲。有網友表示,有了東方之門這條牛仔褲,北京央視的大褲衩就不再寂寞了。(9月3日《大河報》)
在一些網友的眼中,央視大樓似一條大褲衩,而蘇州的東方之門,則成了一條土不土洋不洋的秋褲、低腰牛仔褲或格子背帶褲,仿佛這些標志性的城市建筑,并非是建筑設計師的作品,而是服裝設計師的“私生子”。究竟是我們的城市建筑被服裝設計師“強暴”了,變成了“服裝體”,還是我們的網友都改行做了“裁縫”,看什么建筑都像“褲子”,讀不懂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特質了?
事實上,央視大樓似大褲衩也好,蘇州東方之門像這褲那褲也罷,都是人們的調侃之說,言下之意,就是說這些建筑缺文化、不藝術、沒品位。然而,稱中國建筑普遍“短命”,人們還可以認同,因為這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但說中國建筑缺文化、不藝術、沒品位,似乎太偏激。
特別是,欣賞一座城市建筑,不能僅看其外部造型,應進行全方位審視和綜合評判。比如,判定央視大樓和東方之門的優劣,除了首先看其造型是否新穎、美觀之外,更應注重其造型是否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融合,是否與周邊的建筑和城市環境相協調,否則,造型再新穎、美觀的建筑,也是個敗筆。
因此,不能用“裁縫”的眼光看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的魅力,是歷史鑄造出來的,是時間檢驗出來的,而不需要現代人急功近利地去評判。要知道,抱著浮躁的心態,是讀不懂建筑藝術的。也許在百年之后,這兩座大褲衩和秋褲式的城市建筑,就是享譽中外的藝術珍品。當然,其先決條件是,中國建筑不再“短命”。(汪昌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