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城市建設上一片繁華的鄂爾多斯,正遭遇著喧囂之后的繁花落盡。據媒體報道,2012年8月的鄂爾多斯,隨處可見停工的爛尾樓和討債者。當地一位開發商稱,80%以上的建設項目都已經停工,而這些房子的投資60%以上來自于普通市民。據悉,該市90%以上的家庭都拿出了錢投資房地產。(8月28日《中國經濟周刊》)
“只有當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這句話套用在如今的鄂爾多斯身上,或可以改寫成“只有當經濟發展的潮水褪去,才知道哪座城市在實體經濟的水中裸泳”。在經濟下行的退潮期,一個民間信貸危機爆發的信號,便能迅速檢驗出當地經濟含量的成色。缺乏真正的實體經濟,靠高額征地補償、民間借貸、炒房暴利支撐起的城市經濟,就像一個虛擬的泡沫,一旦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風吹草動,便可能面臨泡沫破裂的風險。
誰能想象,鄂爾多斯80%建設項目都停工的現狀之前,是曾經熱火朝天的工地、民間借貸不停翻滾造就的巨大財富幻象。如今繁華落盡,依靠煤炭等資源類產品發家的鄂爾多斯,并沒能迎來產業發展的下一座金礦,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相反,因為太過依賴這種粗放式的野蠻生長經濟模式,一頭系著礦產,一頭系著房地產,依靠民間借貸實現資金運轉的產業鏈,卻比普通實體經濟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一旦資源類產品價格發生政策上的風吹草動,經濟運行趨緩,資源產品就會成為經濟下行的首當其沖者。順著這條產業鏈往下,當資源財富不足以支撐房地產資金運行,經濟下行又導致樓市缺乏現實消費去承接時,巨額的高利貸回報就必然成為“無本之木”。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最終結果便是,任何一環的資金斷裂,都會導致游戲參與者在泡沫泛濫中玩火自焚。
一個很顯見的現實是,不管房地產的創富神話被吹得多么神乎其神,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顯然并不在于“有高樓之謂也”。如果城市無法真正從資源與粗放經濟的發展中轉身,不盡早著手進行產業升級,那么當地經濟的發展終究也不過是海市蜃樓。因為任何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作為具體消費者的人,如果城市經濟不能聚集足夠的人才與實業家,不能夠用城市的軟實力吸引外來人口投資、消費與發展,城市經濟就難有源頭活水。任何經濟表面上的崛起,很可能也只會是曇花一現。
只不過,已經習慣了高息借貸、高額征地補償與樓市暴利這種一夜暴富模式的當地經濟,或許已經很難適應那種“文火慢燉”的實體經濟發展。據記者調查,當地不少家庭都靠“吃高利貸”,一個五口之家往往工作的只有一兩人,因為普通工作每個月辛辛苦苦才掙三四千塊錢,“沒有必要”。
既有過高的人力成本、房租、生活成本讓實業家、外來人口望而生畏,又充斥著“工作沒必要”的民間文化,一味依靠“一塊錢干10塊錢做的事兒”的民間借貸模式,發展的卻又是沒有多少人去接盤的房地產,這或正是當地為何能滋生出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鬼城”的根源。如今,鄂爾多斯正在遭遇實體企業與外來人口的“用腳投票”,80%以上建設項目停工,或是房地產泡沫發展到極致的景象圖,但這也許更是依靠資源粗放與野蠻暴利經濟發展模式帶給人們的警示。(李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