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從承擔“改期奶”的責任做起,從認真反思和改進每一次食品丑聞暴露的問題做起,讓人們真正看到“改變”,蒙牛才會有明天。
蒙牛駐浙江義烏銷售經理篡改牛奶生產日期一事,在輿論壓力下,蒙牛方面終于發布聲明,稱將無條件更換回收改期奶。對于這樣的回應,人們并不滿意。
一個銷售經理,從收購臨期牛奶,到篡改生產日期,再到重新投入市場,居然一路綠燈,沒有牛奶收回銷毀制度的空轉,沒有日常監管的漏洞,單靠“個人行為”,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面對“改期奶”事件,蒙牛方面本應深刻反思管理體系的問題,對公眾作出負責任的交代。
回收改期奶是必須的,但公眾更關切的是,這3000箱問題奶上市后,到底賣出了多少?對于已購買甚至已經食用的消費者,蒙牛如何依法進行相應賠償?只有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亡羊補牢,對消費者權益有所維護。遺憾的是,在官方發布中,蒙牛雖然羞答答地提出要“改進管理辦法”,但對銷售數據和賠償問題都只字不提,這種高調的“躲閃”,模糊了責任,難免讓人懷疑蒙牛處理“改期奶”事件的決心和誠意。
面對食品安全問題,這種應付式的手法,人們并不陌生。近年來,蒙牛產品問題頻出,從三聚氰胺事件到特侖蘇OMP事件,從“毒牛奶”事件到“骯臟冰激凌”問題,蒙牛可謂丑聞纏身,卻能一方面否認問題存在,一方面大力公關“滅火”,給人一種“經風雨而不倒”的印象。
然而,從企業的長遠發展看,一時的“搞定”并不可靠,不解決企業經營管理、發展方式上的深層癥結,不擺正企業利益與消費者利益的關系,不切實承擔起一個“致力于人類健康的牛奶制造服務商”的責任,問題只會此起彼伏、防不勝防。這也正是蒙牛“病象”的根源所在,也是最大的危機所在。據悉,“毒牛奶”事件發生后,蒙牛在一線城市的銷量大幅下滑,股票大幅下挫,失望的消費者正在“用嘴投票”。
蒙牛總裁孫伊萍日前表示,“我們堅信,通過一步步堅持不懈的行動和改變,將會一步步地消除大家的質疑,最終我們也會重獲認可”。其實,蒙牛“堅信”,不如消費者“堅信”,只有從承擔“改期奶”的責任做起,從認真反思和改進每一次食品丑聞暴露的問題做起,讓人們真正看到“改變”,蒙牛才會有明天。(李力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