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扮城市,本沒什么可非議的,但理當把錢花得準一點,花在刀刃上,花出高“性價比”。對于屢屢曝出的奢華城市“奇觀”,理當有人對此負責,為決策失誤和浪費付出代價。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深圳南山區“春花天橋”梁架均使用航空級鈦合金鋁材,耗資20億元,投入使用以來長期存在電梯停運、橋面積水、上千個LED燈晚上不亮等問題。對此,南山區官方予以否認,稱實際造價約5000萬元(8月19日《北京晨報》)。也是在19日,從烏魯木齊傳來消息,烏魯木齊街頭一尊“飛天女神”巨型雕塑因受到外界質疑,日前被拆除(據《新京報》)。
從深圳到烏魯木齊,一南一北兩個城市,都因建造華而不實的城市建筑,而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深圳官方披露天橋實際造價為5000萬元,顯然隱含一層意思:我們沒那么大手大腳。可問題在于,這個十字路口造一座天橋,是否非5000萬的規格不可為之?費用砍去一半,乃至砍掉更多,橋還能造得起來嗎?造橋的材料非得“航空級”?
烏魯木齊那尊“飛天女神”巨型雕塑,當地官方對雕塑的造價避而不談。不過,僅從新聞圖片上就可看出,“飛天女神”的造價絕對不菲,這個高18米,重40噸的龐然大物,如今變成了廢鐵一堆,納稅人的血汗錢再一次被糟踏。
花點財力打扮城市,本沒什么可非議的,但理當把錢花得準一點,花在刀刃上,花出高“性價比”,所謂“一塊錢當兩塊錢花”。以過街天橋的產品屬性,發揮物盡其用的服務功能才是它存在的根本意義,“看上去很美,用起來很累”的“春花天橋”,以其適得其反的現實表現向公眾昭示,它更像是擺在城市客廳的一道“盆景”。而烏魯木齊那尊“飛天女神”,稍有點審美眼光的人,就可以看出這尊女神是何等地粗俗和奇特,簡直是在敗壞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
梳理各地城市建設轟轟烈烈的傳奇故事,財大氣粗,不懼浪費的現象可謂層出不窮。深圳花5000萬造橋,珠海種數十萬元一棵的名貴行道樹,貧困縣里照樣可以花數百萬元拷貝“山寨版中國館”,可以斥資60億元建新城。這種“兩塊錢辦一塊錢的事”,已是退而求其次了,事實上,“把兩塊錢辦得一文不值”者大有人在。四川通江縣那座造價120萬元,只能栽花養草、不能行人的“景觀天橋”,試問它的真正價值幾何?
城市公共工程是個花錢的主兒,動輒不菲投入。每一筆投入都取自公共財政,所以應花得明明白白,花得干干凈凈,更要花出實實在在的效果。對于屢屢曝出的奢華城市“奇觀”,理當有人對此負責,為決策失誤和浪費付出代價,只有建立起有力的問責機制,當局者才不至于有恃無恐,源源不斷地制造城建敗筆。此外,地方人大應加強預算監督,在城市公共工程領域建立起公眾參與的機制,如此才能對地方官員形成有效約束,使其對每一分錢都心存敬畏,對每一個項目都從嚴決策,打消其“政績速成”的沖動。
(王景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