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深圳南山區的“春花”天橋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質疑。這座天橋建造規模龐大,配備設施豪華。但建成后,卻出現千盞高檔LED燈長期不亮,人行電梯經常停運,橋面雨天積水等問題,豪華天橋并不好用。
目前,深圳南山區相關部門將其作為管理問題予以回應,并稱天橋實際耗資約為5000萬元,并非傳說中的20億,是大運會舉辦前的“應急工程”,也是作為地標建設的“形象提升工程”。
對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過去有慘痛的教訓和認識,主要是和“豆腐渣工程”相提并論,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政績,將基礎設施建設匆匆上馬,卻絲毫不在乎質量問題,導致嚴重的浪費和安全隱患。經過多年治理,“豆腐渣”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
這些年,政府財政收入連年超高速增長,各地出現城市功能刷新和大規模造城運動,一種新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開始出現,那就是無論大城市、小城市,無論窮還是富,都要搞幾座地標性建筑,特別是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片面追求“高”“大”“華”,工程質量是上去了,但卻大幅度超過實際需求,造價高昂,華而不實,后期維護運行更成為財政包袱。
一方面是奢華的形象工程、地標建筑,一方面卻是公共設施和服務均等化遠遠不能實現;一方面是地表上的光鮮,一方面卻是地下建設嚴重滯后。以“春花”天橋為例,就有當地市民質疑,同樣多的費用,為什么不考慮多建幾座普通天橋。
新型的“形象工程”,往往與大型活動與賽事相關,為了面子,為了氣派,為了政績,不惜成本舉辦賽事和活動,妄顧后續使用維護大建場館,超規格超豪華建設地標性公共設施。時常看到的現象是,大型賽事和活動過后,場館和設施卻出現維護資金不足的窘境,淪為擺設。
建筑的原則順序應是實用、經濟和美觀,特別是公共建筑,奢華本不應在考慮之列。但現在的普遍現象是景觀性功能取代實用性功能,這無疑是公共財政和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
比奢華公共建筑更浪費、更可怕的,是透支今后數十年財政收入的造城運動,例如有的地級、縣級城市,竟然膽敢投入數百上千億建設新城,而地方主政者往往是“流水的兵”,新的主政者又需要新的政績工程,如此惡性循環,地方財政的風險可想而知。事實上,地方債務、新城變“鬼城”等問題,在一些地方已經相當嚴重。
表面看,這些是公共建筑和城市建設問題,本質上卻還是權力問題。一方面,目前官場的理想是快速升遷,當然需要快速的政績,主政者缺乏為地方長遠負責的態度,一方面,權力實質上并不受地方民眾限制,城市怎么建還是一把手說了算,官員升遷也不由地方民眾作主。
試想,如果城市建設決策是民主的,有多少民眾會同意上馬這種鋪張浪費、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
(李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