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蘇寧之間的價格大戰打響之后,引發了行政部門的關注。商務部表示,已經注意到個別大型電子商務企業競相采取降價方式開展銷售活動,并強調不論采取何種促銷手段,都應積極保護消費者和供貨廠商的合法權益。
此次電商價格大戰14日正式點燃,雖然混戰中各方都頻頻放狠話,但很多盼著在“大戰”中拿到實惠的消費者卻大失所望。第三方數據顯示,通過監測全網6大B2C商家,發現網購大家電商品降價總占比僅4.2%。更有一些網友發現,號稱大降價的京東商城玩起了“先提價再降價”的游戲。先漲價再跌價,而真正便宜的永遠缺貨。
電商大戰淪為“炒作”鬧劇并不出乎意料,一方面電商行業本身產業發展的特征,決定了他們必然要持續獲得媒體曝光關注。因此,所謂的“大降價”其實正是最好的炒作題材,加上微博等新媒體的廣泛參與,無論最終是否降價,炒作知名度、增加網絡流量的目的已經實現了。但是,包括電子商務企業在內,無論商業企業經營業態如何創新,基本的商業倫理和規則不可能改變。任何一家采取降價促銷的企業也只可能一時虧損,卻不可能永遠承受虧損。如果京東商城果真按照所放出的大話,即“競爭對手降價到一元,我們就用0元銷售”,則意味著對這些基本商業倫理規則的背棄,最終只能是傷人傷己。即便主管部門不介入,所謂的價格惡戰也根本不可能長期真正持續。
在中國的商業發展歷史上,從來不缺乏“價格惡戰”的案例,最終結果都極為慘烈。最典型的案例是1998年長虹囤積彩管大戰,彼時長虹與國內八大彩管廠簽訂了壟斷供貨協議,將國產76%的21英寸、63%的25英寸和幾乎所有29英寸及29英寸以上大屏幕的彩管共計300萬只收歸長虹,希望通過壟斷彩管,讓別的彩電生產企業倒閉。長虹囤積彩管掀起價格戰,使彩電價格跌到了成本線上。戲劇性的是,以價格戰成功的長虹最終輸在了價格戰上,不僅沒能拯救自己也讓全行業在價格戰中徹底放棄了利潤積累能力,導致技術更新步伐被迫放慢。隨后幾年,日韓彩電企業開始以等離子、液晶為新技術突破口,國內彩電企業在競爭中徹底落敗,整個產業因為價格戰而遭遇巨大打擊。
此外,即便從消費者利益觀察,惡性價格戰也未必是長期利好。價格惡戰的結果是市場集中度提高,但是當競爭對手被淘汰之后,強勢企業往往會選擇提高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典型的案例就是格蘭仕對于微波爐市場的一輪輪價格大戰,在占據優勢市場地位后,低價不再是該企業的競爭手段,反而以各種新產品名義不斷提高微波爐市場價格。長期來看,并不意味著消費者福利的真正增加。
總之,電商企業的價格惡戰更像是一次對微博新媒體推廣的試驗,最終的結論只關乎于電商企業網絡推廣的成效判斷。制造業提升及消費者福利增加只是電商市場推廣舞臺上的配角而已。
馬紅漫(經濟學博士,財經評論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