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猥褻男童的犯罪嫌疑人李軍被批捕,廣州市民政局近日依據規定將其免職。警方目前能確定的受害人是4名,都是13歲以下的男孩。社會除了議論紛紛,好似也束手無策。
怎樣防止發生這類針對孩子的性侵害?家長想必多有焦慮,學校也應該有所行動。至于教育當局,更應該舉一反三,制定恰當的教育課程,加強對孩子的保護。
這個案子至少在幾個方面證實了未成年人成長環境中的不確定:一是在網絡交友的環境下,面臨被欺詐和作惡的風險;二是面臨有條件的物質誘惑時,如何拒絕的問題;第三點,消除孩子成長中的風險隱患,社會是否有能力做出有效的行動回應。
犯罪嫌疑人的官員身份其實并非本案核心,這不僅在于他在實施犯罪過程中并未透露官員身份,更在于,這種猥褻兒童乃至侵害孩子的變態狂,絕不限于特定的身份。要讓孩子提高防范的,不只是交友的身份,更在于識別陌生人行為的正當與否。
李軍案透露的信息值得分析:他使用的是少年孩童最通用的交友網絡,對于由此達成的人際關系,恐怕要告訴孩子提高警惕,尤其是線下見面交友更要提防危險。犯罪嫌疑人用大量金錢物質誘惑,這對每周只有幾塊錢零花錢的孩子構成選擇挑戰,家長要想一想。
流傳的說法是窮養兒子、富養女兒,很多人視為教條,也許從本案教訓出發,可以周全考慮。除了家長這關,學校性教育的與時俱進恐怕必不可少。性教育不僅要按照教綱來,更要善于吸收現實問題,從孩子成長的環境出發,教會他們甄別怪叔叔。
未成年人的人際網絡比較簡單,行為和思考較為膚淺,如果留心觀察,本來是可以看出端倪,防微杜漸的。可從李案看,有受害人的家長忙于事業,對孩子疏于交流,最終讓壞人有機可乘。幸福的家庭,或者說家長與孩子能夠通暢交流的家庭,防衛能力其實最高。
怪叔叔能夠得逞,一定是攻破了孩子的哪個薄弱環節。這是家長和學校最應該事前考慮周全的。你無法切斷孩子使用網絡交友工具,你也不能完全阻止孩子不去面見網友,甚至不能一個個審查他們的朋友。每個環節都有危險,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我們無法預先將變態的怪叔叔們一網打盡,我們能做的就是和孩子們站在一起,與孩子貼得越近,他們的防范能力就越強。被壞人得逞的孩子,一定是在家長和學校疏遠他們的時候。這恐怕是定律,親人與孩子的距離決定了孩子與怪叔叔的距離,祈望家長常思量。(丙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