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就像一列飛馳的列車,乘客在享受高速便利的同時,也隱隱地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作為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隱喻,鐵路尤其是高鐵所體現的特征,幾乎完全吻合上述的描繪:高速疾馳的列車一旦出現微小的故障,就可能引發無可挽回的重大悲劇。對此,人類唯一的辦法在于做好每一個細節,以盡可能避免事故的出現。
8月6日,一份來自鐵道部的文件顯示,國內多條在建鐵路均存在建設問題,目前12條鐵路已被通報批評。包括在建和已經建成運行的多條鐵路,都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
例如,多條鐵路隧道存在空洞,其中包括中鐵一局施工、甘肅鐵一院監理公司監理的武廣客專黎家沖、五尖大山隧道襯砌后存在空洞;中鐵三局施工、鐵二院監理公司監理的鄭西客專函谷關、閿鄉隧道存在拱頂襯砌空洞、裂紋、掉塊和二襯厚度不足等質量問題;中水電三局有限公司施工、上海天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監理的大西鐵路南山上隧道進口仰拱設計為鋼筋混凝土,實際未安裝鋼筋。此外,頗值得關注的是,由通號總公司施工、北京現代監理公司所監理,發生7·23特大動車事故的甬臺溫線溫州南站,更被爆出電纜布線施工不達標的問題。
據悉,針對上述嚴重質量問題的出現,鐵道部已經要求各建設單位暫停對以上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的施工、監理投標活動,時間為1~3個月不等。對于涉事的相關鐵路客運公司,鐵道部除了要求其領導做出深刻檢討,并對相關人進行處理之外,還要求對以上鐵路暴露的質量問題“限期徹底整改,不留隱患”,整治費用由相關責任單位承擔,整改情況書面報鐵道部相關部門。
短短一年多以來,圍繞著鐵路建設展開的討論不可謂不繁多,針對鐵道部的質疑也如洪水滔滔。對此,客觀上說,鐵道部的改革正在入軌,整改的成效也在逐步體現。但重要的一點在于,此前高鐵大躍進時代留下的種種頑疾,并非可以在短短一年或者幾年內根治。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揭露的:像“護坡溜坍”等質量問題還好解決,但文件暴露的更多是基礎性問題,諸如隧道拱部空洞、裂紋、掉塊,邊墻滲漏水,預埋件與鋼筋無連接,電纜布線混亂等。這些工程不但很難維修,而且即使返工,也無法達到之前的效果。更何況,對于那些已經運營的鐵路,如果要徹底排查的話,所面臨的困難可能會超過新建一條鐵路。
從2007年年底中國第一條城際高鐵京津線開通起,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建成武廣、京滬、滬杭、鄭西、哈大等數條主干線,總運營里程達到1.3萬公里。用原鐵道部某高管的話來說:中國用5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40年的路程。然而,對于廣大乘客而言,5年鐵路建設大躍進的遺產,不僅僅包括日益密布的交通軌道,更包含著難以預料的風險。曾經的教訓已經讓很多乘客心有余悸,但這卻未必能真的讓所有的鐵路建設者、監督者和管理者警醒。
確保鐵路的安全,這的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微觀上說,機車的制造、鐵路的鋪設、車次的調度,以及信號系統的設計,無一不關乎列車安危;而從宏觀上看,從鐵路建設的整體規劃,到招標、監理體制的完善,同樣深刻地影響著具體的細節。正如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在今年2月的一次會議上指出的,鐵路建設領域是一個高風險領域,既有質量風險、安全風險,也有廉政風險、穩定風險。而面對如此高的風險,如果沒有一套嚴密的應對之策,那么必然的結果將是規劃者、施工者和監管者將風險塞給乘客,留給某一列尚未出現的列車。
12條鐵路建設出現嚴重質量問題,這絕對是一宗讓人震驚的新聞。面對已經暴露的巨大風險,希望鐵道部更加重視,用更為負責的態度和更加積極的行動,整改每一個問題細節,排除每一個潛在的風險,盡可能地修復鐵路高速發展遺留的質量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