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來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帶來的是一場可怕的強臺風災害。這樣的天災,對每個城市都是一次莫大的考驗。
北京暴雨之后,輿論都在談論一個名詞:城市良心。這個良心,既是指下水道,也是指城市管理者及其市民的救災道德。
城市基礎設施的落后,加重了自然災害的次生危害,反思“下水道”的建設,沒錯;
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條船上的乘客,反思“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利益讓渡,也沒錯。
但我們還缺少或者說還不夠重視一個反思,那就是:除了城市的“良心”,我們還需要更新一個“大腦”,一個在現(xiàn)代社會抗擊自然災害的新理念。
昨日,新華社刊播一條特稿《防臺風需要新理念——上海防御“海葵”見聞》。文章說,記者在采訪中聽到防汛人員的一句話很受啟發(fā):“防臺風,十防九空很正常。但每次都要作最壞打算,落實最嚴防御。”臺風有不確定性,但防臺風“只有確定性”,以生命安全為第一,絕不能心存僥幸。
上海防臺風新理念可概括為三個方面:防御方案依據(jù)“最壞可能性”;可撤可不撤,以撤為主;防臺風:細節(jié)決定成敗。
我們從字面上不難看出,所謂防臺風新理念,其實是災害學中的常識。問題是,這些年我們一些地方在發(fā)展觀上出現(xiàn)了偏差,導致原本屬于常識性的理念被扭曲,被忽視,被忘卻。比如說,抗災救援中,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絕不能心存僥幸。救災先救人,人命關天,這難道還有疑問嗎?比如說,作最壞打算,落實最嚴防御,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是無數(shù)自然災害留給人類的教訓,這難道還要重申嗎?
現(xiàn)實告訴我們,盡管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越來越深入地進入各個行政領域,但是每每到了操作層面、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總有落實不到位、思維跟不上的缺陷。做表面文章者有之,心存僥幸者有之,高高在上者有之,把城市形象看得比生命還重者也有之。
正因為此,在“海葵”來臨之際,提出防汛抗臺新理念,不是空穴來風、無病呻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