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從1984年許海峰石破天驚的一槍,到保持獎牌榜第一集團的位次,中國逐步走向“體育大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體育的社會功能不斷延伸,人們對舉國體制的關注也有了更多的視角。“新時期,我們還要不要金牌?”“金牌總數再多,也不代表國民體育素質好”“得金牌的只是少數,更多的運動員退役后出路狹窄”等疑問隨之而來。
但我們必須了解,舉國體制與全民健身并非對立的兩面;我們更要看到,優秀的體育競技人才必須經過特殊的專業訓練。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舉國體制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積極作用更大而弊端越來越少。
淡化金牌說不可取
■奧運佳績為整個民族帶來“正能量”
■爭金還要看項目和機遇,不能不計成本
現代奧運會發展了100多年,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盛事,沒有哪個領域的活動可以與之匹敵。當年許海峰石破天驚的一槍,中國女排的揚眉吐氣,已經成為國人的共同記憶,升華為全民族的精神財富。
時至今日,中國奪得的歷屆奧運會金牌數已突破200枚。倫敦的賽場上,中國保持在獎牌榜第一集團已沒有什么懸念。從關注金牌數量到關注金牌過程,同時,對那些沒有拿到金牌或者獎牌的運動員,國人也送上掌聲和敬意。國人對奧林匹克的理解在不斷加深拓展,中國奧運選手為整個民族帶來的“正能量”,永遠值得珍惜。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是長期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爭取在有重大影響的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始終具有鼓舞人心、增強凝聚力的作用,有其他方式難以取代的教育和激勵功能。即使發達國家,也不會放棄對奧運金牌的追求。淡化金牌的提法不科學,也不符合奧林匹克運動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
任何水平的運動員來參加奧運會,目的都是要超越自己,不會不在乎比得是好還是差,公眾也會用這個標準看待運動員的表現。1988年,因為奧運會上成績不佳,有人主張淡化金牌意識,現在金牌拿得多了,要不要繼續爭金奪銀,又有淡化金牌的說法。目睹許多運動員無論比賽成敗,賽后熱淚不止,他們為自己的付出而感慨動情。如果不是心中有個追求,何能如此!當然,爭得金牌還要看具體項目和機遇,不能脫離實際,不計成本或不顧可能性,樣樣都要爭第一。
佳績需要體制支撐
■僅靠民間支持很難充分利用資源
■當積極嘗試不同的體育體制并存
全球頂尖的運動精英齊集奧運,當今賽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怎樣培養高水平運動員,不僅取決于個人的天分和努力,同樣取決于運動員背后的體制支撐。人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十年功”里,就包含著高水平運動員培養體制如何建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