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年以來不斷出各種公共事件,有的在地方上釀成群眾抗議,有的在互聯網上造成軒然大波。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事件都較快得到了平息,但它們連在一起又像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中國似乎處在能解決問題,但不能消除問題的階段。
首先,無論是用什么方法,中國各地政府現在有能力很快平息突發公共事件,與民意達成諒解,這在總體上是重要進步。它反映出,各地政府在從過去的公共事件中汲取了不少教訓,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此外,中國社會也有了一些財富積累,能夠在重要關頭拿出資源,打破一些僵局。
去年的郭美美事件拖了很久,是官方機構反應遲鈍的典型。地方沖突也有過不少久拖不決的例子,動車事故引發的輿論危機持續了不止一個月。從那時到今天,官方應對公共事件作風的變化已很明顯。
能夠很快平息公共事件,這對互聯網時代的中國有重大意義。它是中國彈性很關鍵的一部分,是中國在復雜國際大環境下保持自信的源泉之一。中國體制龐大,問題多,但適應性也越來越強,它不斷擴充的容量總是能消化一些看上去很棘手的挑戰。
然而平息公共事件快,各種事件出現的頻率也在增加,種類更加五花八門,它們幾乎都有很強的基層性,有些就是個人遭遇激起輿論的不滿,它們一個個被最終解決,但也在人心上制造了“拔出釘子孔還在”的效果。有些還有“急則治表”,恐有后患的問題。
中國不能成為各種基層沖突層出不窮的大廟會,政府必須致力于降低這些事件出現的頻率,使預防和解決它們都朝著機制化的方向逐漸前進。
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是防止后續折騰的第一道閘門。現在再對基層官員做這種教育,大家應該更容易聽得進去了。要讓民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更暢通,官員要對他們的訴求更上心,反應更及時,否則有可能把他們逼到微博或者大街上去,這也不該再被當成危言聳聽了。
中國需要針對基層公共事件加緊做一些關鍵性的制度建設,使民眾真正參與到決策和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來。有可能引發爭議越多的事情,越要這樣做。此外依法辦事,依法進行社會治理是只能加強,不能松懈的大原則。只有這樣,基層政府才能與民意融為一體,遇到少數提過分要求者,才能硬氣得起來。
然而中國總體上缺的不是規則,中國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同一套規則被“地方化”,有時是陽奉陰違,有時卻是實實在在必要的。治理好基層,官員們的作為仍是至關重要的。只要嚴格執行一套法規就能解決中國基層的全部問題,這對現階段的中國過于理想化。
真正把為人民服務當成基層執政的座右銘,這是發展一方也安穩一方“額外的”,也是通行的道理。以往事件很多發生在個別基層政府忽視民眾合理訴求上,常常是“以人為本”沒做到位,甚至被拋到一邊。為人民服務決非一個空洞的口號,它恰是實現基層穩定大目標的那個準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