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部長陳竺近日在一次會議上表示,近三年來,我國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障制度,跨入具有全民醫保制度國家行列,目前我國的基本醫保已覆蓋了96%的人群。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就始終沒有停止過。陳竺部長把時間定位在“近三年”,因為從2009年4月6日《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算起,至今為止是輿論稱為“新醫改”的三年。當時《意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比照當年《意見》中規劃的目標,當陳竺部長宣布“目前我國的基本醫保已覆蓋了96%的人群”時,意味著全民關注的新醫改已經取得了成功。
于當下的語境中宣布新醫改成功的消息可能很難避免一些吐槽。新聞的跟帖中顯示,眾多網民紛紛表示自己是那剩下的4%中的一個。鑒于目前的醫療環境還未臻理想境界,網民吐槽背后所反映的情緒可以理解。但平心而論,在城鎮居民絕大多數被納入醫保、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參合比例也日益提高的今天,說中國的基本醫保達成了較高的覆蓋率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而已。也許保障的程度究竟如何,是否讓參保者滿意,目前還不能一概而論,但以如此之高的覆蓋率,說中國已經跨入具有全民醫保制度國家行列,又有什么問題呢?
無論如何,一個國家建立了全民醫保制度,形成了全民覆蓋,哪怕保障的水平還不是很高,也是一件值得鼓舞的事情。考慮到人口眾多的國情,近幾年來政府為公共衛生服務持續增加投入,其表現也可圈可點。
進入到具有全國醫保制度的國家之列,不代表民眾的更高訴求就會被漠視。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為一個96%的覆蓋率而固步自封,李克強副總理近日在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談及“我國全民基本醫保已經覆蓋城鄉”這一成果時坦承,“大病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群眾大病醫療費用負擔仍然較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和風險還比較突出,往往一個人得大病,全家陷入困境”,而“大病保障是衡量一個國家醫療保障水平的重要標準”。
不論站在什么角度,中國實現了96%的基本醫保覆蓋率都堪稱來之不易,但透過這個數字,也不能忽略現有醫保的保障水平還不是很高的現實。尤其是在農村,以各省“新農合”多則十萬元少則幾萬元的報銷上限,當大病來襲時,對農民來說,醫保這道屏障還略嫌脆弱。如果坦率承認全民免費醫療只是理想狀態,那么期望全民大病有保障不僅不是好高騖遠,還應該是基本醫保全覆蓋后的最急之務。
毫無疑問,新醫改不會因為96%的基本醫保覆蓋率而自動終止,這首先是因為醫保制度的一些缺陷仍然未獲完全解決。“新農合”報銷程序繁瑣早為媒體所報道,而不管城鎮居民醫保還是“新農合”,至今不能跨省報銷,在這個社會變遷迅疾、人員流轉頻繁的環境中尤為輿論所困惑。為了實現醫保的跨省報銷,相關方面早已提出了時間表,并正在一些地方展開試點,就公眾而言,只能希望動作更快些。顯然,一旦人們不再因戶籍而失去醫保的保障,基本醫保高覆蓋率帶給他們的幸福感一定會更真實更有價值。
新醫改還須迎難而上,最難恐怕在于如何縮小城鄉之間的醫療差距。在缺醫少藥現象于農村并非罕見的現實下,僅僅依賴新農合這一項制度,并不能扭轉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的格局,而扭轉這一格局,從局部而言需要公共衛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從整體論則只能寄望于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基本醫保覆蓋城鄉,在新醫改所取得的這個階段性成果之上,全民走向幸福而有尊嚴生活道路的步伐無疑將更加堅實。(南都社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