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設是一項高難度的系統工程,不是幾個地名、幾尊雕像就能承載得了的。
在一片批評和質疑聲中,湖北省襄陽市準備斥資百萬元建造的郭靖黃蓉“射雕情緣”雕像,現已暫緩建設。工是停了,但社會的關切依然沒有得到有效回應,郭黃雕像仍處于輿論重圍之中。
反對的聲音大致有兩種,一是質疑此乃形象工程,投資不小,會勞民傷財;二是為小說虛擬人物立像,不符史實,恐誤人子弟。暫且不論這兩種說法的是非曲直,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兩種意見其實反照出郭黃雕像具有的兩種屬性:作為襄陽市漢江風光帶亮化工程的一部分,是市政建設的一項舉措;作為當地力圖打造的城市文化名片,是藝術創作的一個作品。
由這兩種屬性出發反思此事緣何引起輿論風潮,其癥結便明晰了然了。
作為一項市政工程,花的是市民的錢,事關公共利益,于理于法都應透明公開,將雕像造價構成、資金來源、項目運作等方面信息廣而告之。如此,就保障了公眾對這項市政工程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為項目實施贏得了社會基礎。尤其是在公眾對此事提出質疑后,這樣的解釋就更加必要,而不是簡單的一停了之。從目前看,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還不夠,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較少,由此才產生了種種猜想、非議乃至反對聲浪。
作為一項文化工程,郭黃雕像需要講究的地方同樣不少。1986年就躋身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襄陽,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城市文化的營造,應該更有底蘊,更注重品質,而不是寄希望于依托金庸武俠、郭黃情侶的社會關注度,來吸引眼球,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老套路。
文化總是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郭黃雖為金庸小說中的虛擬人物,但其反映的歷史年代與襄陽密切相關,作為宋末元初那段艱苦卓絕圍城戰史的符號化表達,為其塑像也未嘗不可。但正如襄陽文史專家畢克忠所言,虛擬名人的雕像不能濫建,一定要有歷史依據,要與當地的文化傳統聯系起來,否則就會弄巧成拙。
城市文化需要長期浸染,人文精神的培育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前兩年襄樊以巨大成本改名襄陽,到現在耗資百萬建郭黃雕像,背后的是是非非,既體現了當地政府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視,也說明城市文化建設是一項高難度的系統工程,不是幾個地名、幾尊雕像就能承載得了的。郭黃雕像要突破輿論重圍立起來,離不開民意基礎,更需要文化底蘊。否則,就是力排眾議、缺乏品質地建起來,也難免在人們心中坍塌。(特約評論員李力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