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綠色基金會發起近20年來首次義捐活動,稱獲捐資金將用于城市景觀林帶建設。媒體稱,發起義捐是因政府財政綠化經費不到位。但它遭到抵制,網友稱“我已納稅”。官方回應,發起活動不是因綠化資金不足。活動迄今還沒收到捐款。(8月1日《晶報》)
拒捐,未必是因為吝嗇,也許是種另類的訴求表達、立場宣示。發起義捐,按理說是發掘道德礦藏、鼓勵善行,可為何卻遭集體抵制?個中緣由,很耐人尋味。
每逢災禍襲來,公眾便愛心爆棚、慷慨解囊,這已是一種常態化的溫情景象。深圳也并非一座缺乏愛心資源的城市:2008年,深圳慈善會募捐超過10.7億元,居全國之首;連續幾年,在“城市捐贈排行榜”上,深圳人均捐贈排第一……可以說,深圳的慈善成績相當可觀,甚至有媒體稱,“慈善,在深圳已成為一種風尚”。
可這愛心暖流的澎湃,卻與城建募捐的遇冷形成了鮮明對比。深圳綠基會發起的首次義捐,便遭到一邊倒的抵制聲。迄今為止,捐款數上還是零。市民們近乎一致地捂住腰包,拒捐儼然成了一種默契,這與其說是慈善氣候不好,不如歸結為,募捐本身與公眾愛心還隔著一條不信任的溝壑。
綠基會發起募捐,名義是“用于城市景觀林帶建設”,可城市綠化經費,已有專項撥款,為什么還要向市民伸手?實質上,官方也表態“不差錢”,義捐和“韋森特”臺風毀樹無關。果真如此,公眾更有理由追問:既然“不差錢”,為何發動義捐?
應該說,捐不捐,是民眾的自由選擇。它能衡量出社會的道德高度,前提是——— 義捐目的正當,程序合理,能取信于民。公眾普遍對城建募捐說不,原因也在于綠化過程中的“浪費”與“不透明”等亂象,透支著政府公信,造成信任的流失。
深圳綠化中的“浪費”,此前已是有跡可循:據報道,“韋森特”來襲,深圳11.5萬棵樹木在狂風中折斷倒伏,林木毀損極為嚴重,遠超香港的千余棵。有網友列出有關部門的三宗罪:樹的根基淺;搶功式的種植只顧及美觀,沒考慮到樹木的抗風能力;平時修建和日常維護力度欠缺。“亡羊”了還沒補牢,就開始募捐,難免讓人心生疑竇。
信息蔽障,跟不上民眾的知情需求;監督真空,又讓資金運作成了“密室游戲”……在這種前提之下,拒捐姿態便成了公眾的權利表達。
拒捐,只因“義捐”缺乏正當性。當民眾選擇以“不配合”的姿態,來表達知情的訴求,恐怕它指向著某些值得深思的潛臺詞:募捐的正義性,信任裂痕及價值的對沖。
(佘宗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