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似乎從未像今天這樣令世界矚目,中國體育似乎正被置于超倍放大鏡和顯微鏡下接受來自不同角度的審視。
倫敦奧運會開幕以來,中國體育代表團的表現不斷引發全球觀眾和世界媒體的熱議。其中,既有正面的鼓勵、頌揚之聲,也不乏負面的質疑、詆毀之聲。
眾聲喧嘩中,如何辨別是非,排除干擾,繼續前進?面對全世界投來的各種目光,已成體育大國的我們當有怎樣的心態與操守?
世界關注中國超乎想象
■ 邁向體育強國的必然遭遇
■ 學會從容面對世界的打量
汪大昭:中國人都懂得“槍打出頭鳥”的道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體育大獲豐收,不僅應當考慮到輪到自己出頭了,今后必將成為眾矢之的,還要有心理和技術層面的準備,應對別人的挑剔和質疑。這是從體育運動發展中國家邁向體育強國的歷程中,必然會遇到的一場特殊“比賽”,其特殊“裁判”包括國際輿論和公眾。
薛原:從1984年許海峰奪得奧運首金,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登上頂峰,再到現在的倫敦,中國不再是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初來乍到者,在這個充滿魅力而又話題紛擾的舞臺上,中國已經是個重量級的伙伴。奧運會上引起熱議的話題,已不止于金牌。體育背后透射出的國家形象、國民心態、人文精神、社會價值等,也不能僅用金牌作為判斷的唯一依據。奧運賽場是硬碰硬的比拼,奧運舞臺卻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軟實力”的體現。中國體育不應再為金牌數量而苦苦糾結乃至承受重壓,應當以更加開放和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奧運賽場的風云變幻。
陳晨曦: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在周俊連續三次抓舉試舉失敗之后,前美國隊主教練吉姆就表示,“對這樣的表現感到震驚”,“中國隊每個女運動員過去不是拿金牌就是得銀牌,但是這次是零。這是一個大新聞。”年輕選手吳景彪無緣舉重男子56公斤級金牌之后,一位美國記者問他:“你出國比賽,如何照顧你的貓?”聽到這個問題,連吳景彪都感到非常吃驚,連忙回問:“你怎么知道?”這位女記者笑笑回答:“我經常看你的微博。”
許立群:一般來說,只有明星大腕才會被置于聚光燈下,但聚光燈的高溫會讓人心慌冒汗,滋味并不好受,這就是成名需要付出的代價。無論愿不愿意,已經名聲大振的中國體育如今同樣在被聚光燈炙烤。開始時可能會不太適應,表情比較僵硬、語言不夠流暢,但是歷練久了適應了,自信就會提升,表達更為自如,形象更為優雅。總之,明星范兒會越來越濃。直到有一天會覺得,聚光燈不再刺眼,沒了它反倒是個損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