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聲音展示了我們社會的內在活力,至少說明在這一領域的言論禁忌少了,社會寬容度增加了,包容性強了,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本屆奧運會開幕以來,中國代表團高歌猛進,在一片叫好聲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國內輿論的評價明顯呈現多樣化。
到目前為止,質疑的聲音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與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比較,二是對奧運會參賽選手選拔機制的質疑,三是對“唯金牌是瞻”的指責。
7月28日凌晨,無數中國人熬夜觀看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網絡上隨后涌現出大量“對比式”的評論,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躺著也中槍”,其中不乏“各有千秋”的理性聲音,但也充斥著大量稱贊英國辦奧運“文明程度不同于暴發戶”、“就算你是四大文明古國,也達不到人家所謂的文明”的聲音。
53公斤級舉重選手周俊的失利更是點燃了人們對奧運參賽選手選拔機制的質疑,有媒體直指,選拔過程中各方利益的“平衡”不僅毀了周俊,也違背了“公平選拔”的原則,是當下中國體育界無法根除的“政績只與金牌掛鉤”陳腐觀念的真實反映。
吳景彪奪得銀牌后,面對記者采訪泣不成聲:“我有愧于祖國,對不起大家!”一位銀牌得主,本應被當做英雄,卻謝罪于賽場之外,這是何其慘烈的一種狀態。而到了昨天,中國羽毛球女雙選手更因“消極比賽”被取消奧運會資格,輸球又輸人。這一切都讓國人對“唯金牌是瞻”的奧運戰略產生了質疑,這從“國務院發的賀電上沒有喻丹的名字”這樣一條不符合事實的微博竟然被轉發超過10萬次就可以看出。
各種不同聲音的出現不是壞事,這些聲音展示了我們社會的內在活力,至少說明在這一領域的言論禁忌少了,社會寬容度增加了,包容性強了,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很可能蘊藏著體育事業改革的驅動力。
回頭看,這些質疑的聲音并非一夜之間冒出來的。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還拿到了金牌第一,從此我們有了談論全民體育的底氣。大家突然發現,金牌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國家的體育水平,除了金牌第一,我們還需要其他的第一,比如免費公共體育設施第一、公共健康教育第一、健康水平第一,等等。可以說,2008年是中國競技體育的頂點,也是競技體育向全民體育觀念演進的轉折點。
有了這樣一個背景,再加上世界對強大中國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四年后的今天,中國代表團一些原本“天經地義”的做法遭到指責也就再正常不過了。有些看法,比如把倫敦奧運會與北京奧運會進行硬性比較,甚至厚此薄彼,確實偏激,但公眾對選手選拔機制和“金牌戰略”做過頭的質疑還是值得體育主管部門深思的。
沒有人否認,中國人在奧運會上多得幾枚金牌是很自豪、很興奮的事情,只是,針對本屆奧運會發出的各種聲音表明,體育改革拖不起也等不起了。體育領域不是孤立于當代中國變革版圖的孤島,那些質疑的聲音乃至不同的意見應該得到傾聽,以求取最大限度的共識,為體育領域的改革凝心聚力。(本報評論員 閆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