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定的選拔制度為何得不到堅持?是因為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還是幕后存在什么交易?這或許直接來源于目前體育體制所存在的一些陋習。
7月29日,中國女舉在奧運賽場上遭遇失利。女子53公斤級舉重B組賽場上,17歲的小將周俊,三舉全部失敗,沒有成績,黯然結束了自己這次“意外”的奧運之旅。當然,更刺激國人眼球的是,就在周俊失利的同時,53公斤級女子舉重冠軍被哈薩克斯坦的選手祖爾菲亞奪得,而祖爾菲亞本名叫趙常玲,是4年前從湖南“交流”到哈薩克斯坦的運動員。
從昨天《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的報道來看,這更像是一場早已注定的失敗。如果嚴格按照運動員選拔程序,實力并非國內頂尖水平的周俊,原本不會出現在倫敦奧運賽場,難怪有人認為周俊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犧牲品”。
據報道,周俊之所以能進入奧運名單,是因為48公斤級奧運選拔賽第一名、湖北選手田源被湖南選手王明娟替代;出于“平衡”的考慮,舉摔柔中心分給湖北一個名額,而湖北最有希望的選手紀靜卻因故不能參加,湖北又不愿意讓出這名額,這樣,原本58公斤級的周俊才進入視野,降體重參加53公斤級的比賽。
如果把“故事”再講下去,王明娟之所以被格外眷顧,據說是因為此前,她已經為他人讓了路……
這個有關中國舉重的“故事”,真是越講越復雜,也越講越沉重。這些事情如果是真的,那么,原本應該公平、公正、公開的奧運選拔機制,在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以及人情面前,就像橡皮泥一樣被揉來捏去,陷入“平衡”的輪回;如果是假的,那么,有關方面又該如何解釋,寧可把舉重好手留在國內、“交流”給哈薩克斯坦,也要讓實力平平的周俊上場呢?
運動員的選拔,國內并非沒有規則。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揉中心主任馬文廣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4月曾分別在濟南、福建兩地舉行了奧運選拔賽,選拔賽基本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但是,除了周俊。他稱,選擇周俊并非國家隊的初衷,而是湖北體育局的意見。
但這一報道,昨日遭到了湖北當地媒體《武漢晚報》的質疑。關于周俊參加奧運,就在7月23日上午,湖北體育局局長胡德春接受采訪時還說:“只能說是聽總局的一些考慮,中心的一些考慮,我們服從安排。”
由此不難看出,原本清晰的擇優機制,在各方的利益博弈之下,成了一團亂局。既定的選拔制度為何得不到堅持?是因為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還是幕后存在什么交易?這或許直接來源于目前體育體制所存在的一些陋習。
如果只是一次普通的沖金失利,公眾對勝負本不必過于介懷。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關方面需要對此給公眾做出解釋。體育競技的本質在于公平參與,而絕非密室之內的私下交易,更不是什么山頭主義、人情主義。
選拔規則無論如何設定,只要規則清晰,過程透明,執行嚴格,則無論是運動員本人、地方體育主管部門,還是媒體,乃至社會公眾,都能接受這樣的選拔結果,也能接受賽場上的失利。但如果缺失了公平和公正,那周俊式的悲劇,不僅會給運動員本身造成心理創傷,也是對中國體育、對奧運精神的一種玷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