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特大自然災害致77人死亡的消息,使人痛心。痛定思痛,及時“補牢”,循根治理,尤為重要。
羊丟了才想起修理羊圈,雖說“未為遲也”,畢竟不如把功課做在前面,事先把“羊圈”建得結實,并時時檢查,及時補漏。正所謂“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
然而,世事非人算,事后人才明。正如當初倫敦普丁巷的一間面包鋪突然失火,由于大風,使原本并不兇猛的火勢迅速蔓延,連燒4天,使附近的圣保羅大教堂、無數店鋪、上萬間民房付之一炬。這把火,既燒毀了許多“物”,也警醒了許多“腦”。于是,此后倫敦的所有建筑都改用磚石材料;此后倫敦的街區也有了商業區和住宅區的區分。這也讓人感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上有位老者,有一天丟失了一匹馬。有人來安慰他,老者卻不俗地回答:“怎么知道這不是福呢?”后來,這匹馬果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這說明,壞事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為好事的。關鍵是頭腦要冷靜,思維要辯證,能認真總結得失,并從根本上加以治理。否則壞事不會自動變好事,甚至還可能釀成大禍。
這就要直面現實,追根查源。任何事情,成有成的理由,敗有敗的原因。不能一出事就怨天尤人,好像天要“哭泣”,地要“打顫”,火要“發燒”,自己奈何不得。其實,災情年年有,關鍵是如何應對,能否做到天下雨,路不積水;地殼動,房能抗震;火來臨,防患未然。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多思考,早預防,將損失降到最小。
這就要不講“面子”,敢于擔當。應當看到,先知先覺者,總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往往是后知后覺。這用不著回避,更不是什么“沒面子”的事兒。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常常后于事物的發展。即便是一些自認為正確的認識,也需留待歷史和實踐進一步檢驗。因而,面對出現的問題、發生的差錯,勇于認錯、敢于擔當,才是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做法。如是,才有可能從失誤中明確方向,從錯誤中找到方法,從災難中總結經驗。
這就要科學應對,制度保證。毋庸諱言,人有記性,亦有忘性。特別是,有人似乎患有一種“健忘癥”:好像今日不是昨日的繼續,對昨日的教訓記不得,對該補的“功課”全忘掉。這就要靠制度做保證。制度能讓“記性”更牢,“忘性”難忘,從而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件事情做成樣。
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后日之得。相信“7·21”后的北京,得一定會大于失,而且這個“得”,更人性、更理性、更具科學性。(張保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