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值全國高考放榜,高校錄取通知書也被陸續送到準大學生手中。今年各校錄取通知書繼續走“改版”路線。比如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上有校長親筆簽名的百字寄語,鄭州大學為新生送上一份卡通版大學手繪地圖,還以淘寶體提醒考生注意查收錄取通知書。北大今年繼續在通知書中附贈《北大英雄》第三版3D校園游戲,讓新生在數字模擬的環境中盡快熟悉大學生活……(7月27日《東方今報》)
比之過去通知書上“某某同學,經審核,你被錄取為我校新生,請憑通知書到校報到”冷冰冰的一句話,高校主動放低身段,博得新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有為未來招生“鋪路”的考慮,其背后隱含著的問題,是如何與90后年輕一代建立有效溝通。從“經審核”到“親們注意收貨”,高考和高校招生從三十年前“政治化”擇優到“市場化”操作的演變軌跡隱然可見。
作為高考過來人,看到如此“萌”、“Q”的通知書,也覺得親切、有趣。不過我也覺得,高校錄取與流行文化接軌愈發明顯的今天,如何保衛那份威嚴肅穆的大學道統,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大學之所以被稱為“象牙塔”,說明高等教育也應該有它超脫流俗、抗拒世故的一面。多年的游學經歷,國外高校那種對“自由且無用之學”的呵護,甚至各種古怪陳舊的校規所反映的遺世獨立,常常讓我心向往之。
高校文化紛紛與流行接軌,其原因,很可能是我們尚未建立起連貫的大學文化傳統。從仿照蘇式模式建立大學,到商業大潮包圍入侵,中國高校不過五六十年歷史。我們的國家甚為古老,但比之國外幾百年校史的大學,中國高校相對年輕。在美國念到博士,你拿到學位證書,卻可能讀不懂上面寫的什么———老美至今堅持用拉丁文寫就博士文憑上的這句話: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本學位。
更不用說我在英國劍橋大學食堂里受到的震撼:餐具是銀質的,教員坐的高桌、四周懸掛的油畫,都有上百年歷史。如今國內錄取通知書弄得越來越漂亮,但也讓我們想想畢業證書上那個蓋得漫不經心、甚至蓋歪的紅戳子,還有小強遍地的飯堂,如你所知,實現所謂“精英教育”、“國際一流大學”,中國高校可能還要走上百年的路,不是一紙錄取通知書“變身”那么輕松。
同樣,準大學生們也應該做好面對漫漫求知路的心理準備。高校錄取通知書可以做得清新怡人,但教育不能迎合學生,甚至要時常忤逆學生的愿望。須知“流行”往往也意味著“商業”、“包裝”,是浮華的消費時代另一個代名詞。致力于培養學生深沉嚴肅的反思能力,堅毅不拔的實踐態度,是大學教育更重要的一環。否則,錄取通知書“變身”只是“媒體包裝”或者“現代營銷策略”的中國高校版本,除了能吸引媒體眼球,對高校和學子本身,并無多大助益。 (果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