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周其鳳13日在家鄉為老母親祝90大壽,在眾人面前向老母親跪下,情景感人。然而15日該消息被報道出來,并有多張相關照片傳至網上,多家網站將此消息置于首頁,爭議聲隨之而起。
首先必須指出,周其鳳為老母親祝壽并下跪,不僅無任何可指摘之處,而且值得肯定。“百善孝為先”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根基之一,周校長的祝壽之舉事實上也并非昨天網上輿論的質疑目標。
問題出在北大校長給90大壽的母親下跪,應當受到廣泛的“正面報道”嗎?大概不應該。孝母應是公眾人物的道德底線,而非夸耀線。“北大校長”在中國是一崇高職位,“北大校長”向公眾展示孝道是令人意外的,人們對“北大校長”的道德期待比這高得多。
當然不排除周其鳳校長對媒體會報道他向老母親下跪的私事不知情,因為該消息最早是從微博發出的。在這種情況下,周其鳳本人或北京大學方面應及早采取措施回應。但直到昨天很晚的時候,這樣的回應并沒有出現。
互聯網在根本上改變新聞報道語境,并影響人們評論事物的視角。一些很簡單的事上了互聯網就會復雜化,因為這些事情會掉進輿論的大印象中,遭到引申性解讀。這些引申有些是準確的,有些沾點邊,而有些則屬于生拉硬套地冤枉人。
沒有人能同輿論大語境對抗,公眾人物、特別是職位敏感的公眾人物必須謹言慎行,將私事同輿論之間預設“防火墻”。像周其鳳校長回鄉祝壽,形成一定的場面,他應當有照片可能流傳到網上的心理準備,并提前做必要的應對。
互聯網目前分不清“公”和“私”的界限,輿論對公眾人物私生活的介入應當有多深,還是一筆糊涂賬。公眾人物應當如何對待輿論,社會同樣缺少規則和經驗。輿論在這方面的道德將通過一系列碰撞逐漸摸索、成形。
“北大校長”這一職務的敏感性,已不是第一次被印證了。中國還有一些官與學之間的職位備受關注,它們實際承受了這個時代的很多困惑和糾結。
這要求“北大校長”們有極高的學術和道德表現,事實上如今的輿論環境容不得他們有半點閃失,他們要做得比一般學者或一般官員都要周全。這有點強人所難,但現實就是這般苛刻。
北京大學自近代以來經常領中國風尚之先,在矛盾凸顯、思想交鋒活躍的今天,北大校長受到輿論的糾纏,這種代價大概算不上是意外的。其他幾位意外成為輿論關注對象的學界管理者,也應對此想開。
中國處在各種轉型同時出現的上升期,非常需要有高水平、而且能為國家和社會擔當的公眾人物。 (單仁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