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新聞周刊》欄目將視角深入了失獨家庭,即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無獨有偶,最新一期《南都周刊》亦對此作了深入報道。失獨家庭的困境,正在日益成為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而非僅僅幾個家庭的遭遇。根據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以年齡段人口疾病死亡率來推算,15—30歲年齡段的死亡率至少為40/10萬人,由此估計,目前我國每年15-30歲獨生子女死亡人數至少7.6萬人,這也意味著每年將有約7.6萬個失獨家庭出現。
另據專家的推測,目前中國的失獨家庭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00萬個。不過,對于這個日漸龐大的群體,如果不是悲劇在數量上的遞增,他們的聲音勢必將一直淹沒在各色嘈雜聲之中。直到近期,一段名為《活著》的中國失獨老人調查視頻,在互聯網上獲得了數以百萬計的點擊率。通過對一個個孤獨、悲愴和絕望的生命狀態的真實展示,才讓社會中的一部分人開始意識到,對于中年以后喪失獨生兒女的人而言,生命已經很難找到繼續前行的軌道,擋在他們前方的巨石足以阻斷他們對所有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
借助媒體的披露,失獨家庭的境況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悉。其中,被提起最多的則數紛紛步入老年的失獨老人的養老、醫療問題。一個非常現實的困境是,一旦家庭中唯一的子女離世,雙親的養老送終問題便撲面而來。在《活著》中,一位年過70的老人指出,自己想要去養老院,但卻因為沒有子女,而導致院方根本不敢收。對方回復,一旦他有個三長兩短,醫院沒有能力和責任去處理。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就醫上,且不論失獨老人經濟負擔能力不容樂觀,光是遇到手術前的家屬簽字問題,獨活的老人便真的猶如時代的棄兒,遭遇無人負責的境地。
更讓人憂心的是,養老、醫療以及貧困化等更顯得物質化的困境,卻遠非失獨家庭所承受壓力的全部。即使失獨家庭經濟狀況很好,可以獲得養老和醫療方面服務,但精神上的失落和孤寂,卻更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并不會像西方社會,伴隨子女成年或者婚嫁,父母與其的關系會相對獨立;相反,中國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投入和關愛,往往伴隨自己的一生,甚至毫不過分地說,有大量的父母將孩子看作自己生命意義的載體。
從本世紀初開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正在漸次步入老年,而獨生子女作為這些父母唯一的期待,一旦遭遇不測,帶給父母精神上的沖擊,用滅頂之災這個詞來形容,恐怕并不過分。許多父母因為失去了“孩子的父母”這一角色,在社會交往中,即使地位崇高、生活豐足、榮譽如麻,卻始終無法真正釋懷。完整的家庭,對于中國人而言是一種不容商榷的核心價值,無論你的地位高低、生活貧富,如果喪失了對這一價值的捍衛前提,極度的敏感和脆弱,也將無可避免地依附在每個失獨老人的心上。
正是基于這個龐大群體所面臨的困境,對于致力于解決公共危機的政府,以及流淌著同情與愛的血液的社會網絡,有必要開始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苦衷,并且扶起他們的雙手。在養老、醫療等問題上,政府的責任恐難回避。盡管在諸如北京市已經開始“暖心計劃”,將在未來三年為每位失獨老人購買涵蓋養老、醫療、意外險、人壽險、女性安康險等險種在內的綜合性保險,但從全國的范圍看,類似的政策還需要進一步推行。更有人大代表指出,國家從計劃生育政策中所征繳到的社會撫養費中,拿出30%來補貼失獨家庭。國家人口計生委日前表示,老年人照料將與計劃生育家庭養老相結合,并進一步加大對計劃生育家庭的獎勵扶助力度。
對于社會而言,要關愛失獨老人,不僅需要各種基金會成立專項基金,以彌補國家在養老、醫療政策上的空白,還需要成立一些幫助失獨家庭的社團,提供心理咨詢和精神安慰,通過建立一個彼此認同的群體,來修筑一條供失獨老人得以繼續生活的軌道,讓他們感受到生活可以更加豐富精彩,生命不應該就此暗淡無光。
在一個失獨家庭的Q Q群中,流傳著一封倡議書,倡議書呼吁為失獨家庭設立一個“天使節”,能夠讓失獨家庭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但即使要滿足這一要求,也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共同重視。我們相信,只有在公共政策和社會組織上,都出現了關愛失獨家庭的痕跡,他們才不至于脫離“我們”,他們才不至于獨自承受生命的重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