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張天佐表示,由于設施簡陋、方法原始,中國每年糧食產后損失量達500億斤,損失率超8%,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損失率。(7月4日《新京報》)
看到這樣的新聞確實讓人吃驚不小,我國居然一年損失這么多糧食。如果這些糧食不損失掉,可以解決多少人的吃飯問題,相當于增加多少耕地?每年我國都想出不少辦法來增產,為什么就不能對損失這么多的糧食重視一下呢?那么這些糧食是怎么損失的呢?這當然和我們糧食儲運水平有關。有的地方只重視糧食生產,而對糧食儲運不重視,投入少,導致糧庫配置的設備少、技術落后。但是有沒有其他因素呢?如腐敗,恐怕這才是最讓人擔憂的。
其實我國糧食損失率這么高,恐怕最高興的就是某些糧庫碩鼠。他們把國庫糧食私自賣掉,就說是糧食損失了。想想吧,我國糧食損失率達到8%,100萬噸的糧食,只要92萬噸就行了,從中可以賺取多少差價。這不是筆者亂猜疑,私自賣糧、以空糧庫冒充滿糧庫的現象還是存在的。如2010年媒體報道,曲靖會澤是國家級貧困縣,但該縣的糧食局卻成了局長尚友沁的“聚寶盆”,250萬公斤儲備糧在他職權的庇護下不翼而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接受采訪時也曾說:“國家糧庫有無虛報?建議國家予以查實。”
在糧食儲運過程中,一些糧食損失是難以避免的,即使發達國家,也不能做到不損失一點糧食,但是我國糧食損失率這么高,一方面要加大糧食儲運投入,提高科技儲運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一些碩鼠借此做文章,把空糧倉、私自偷賣糧食說成是損失造成的,人為提高損失率。 (肖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