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在回復人大代表提議時稱,公務接待不得食用魚翅的規定有望在三年內出臺,最快會在一兩年內出臺。
公眾苦公款吃喝久矣,政府發個禁令就這么難嗎?竟要等三年,還是“有望”,顯然沒將其排上重要日程,如此回復不過是給代表個面子而已。當然,修改和細化公務接待的規定需要時間,這點人們也能理解,但至少要讓公眾看到“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勁頭。
不過,即便禁令能夠出臺,也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前段時間,禁止公款喝茅臺的輿論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有官員拿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反問民眾,不喝茅臺難道喝拉菲嗎,豈不更貴?這顯然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因為公眾口中的“茅臺”是高檔酒的統稱。還好,國務院沒會錯意,明確了禁用公款買高檔酒的要求。
而“不喝茅臺喝拉菲”不只是官員的狡辯之詞,也是公眾的未解之憂。因為問題不只在于有無禁令,更在于如何保證禁令的可行性,即公眾如何知道官員是否違反、若違反了又會受到怎樣的處理。這一問題不解決,人們就會問,即便禁止官員吃魚翅,那他們會不會趁機換個口味,吃同樣或更加珍貴的熊掌、燕窩、海參等等?
政府出臺的關于公款吃喝的禁令還少嗎,但要么是原則性規定,要么沒有可操作性,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曾痛心直言,“幾百個文件管不住公款吃喝,是治國敗筆”。所以,別指望著出個禁令就能令行禁止、清除積弊,如果禁令少了可行性,出臺再多也只會飄在空中。
要規范公務接待,需要多管齊下。一是要明確標準,規定每人若干元的最高限額和官員違反后會受到怎樣的處理。官員若是想吃魚翅、想喝茅臺,可以,自掏腰包,只要其合法收入足以支付,公眾也不會說三道四。而只要明確處理標準,官員一經被曝光便難逃懲處,達摩克利斯之劍便會高懸其上。
二是公開透明,創造條件讓群眾監督,尤其是要保障媒體的監督職能,強化人大代表的問責作用。前幾天,西安晚報曝光陜西某縣“天價煙”一事的記者被停職,輿論嘩然。如果媒體監督還會受懲處,更別說發動群眾“隨手拍”監督公款吃喝了。而人大代表也應主動監督政府預算和質詢問題官員。
三是要將權力適當下放。一些地方之所以將“接待就是生產力”當成座右銘,認為接待工作不是全局卻事關全局,不是中心卻牽動中心,就是因為在資源分配和官員升遷上,下級官員要看上級官員的臉色和心情,接待怎敢怠慢,吃喝又怎會吝嗇?
注意到,這些代表提議的初衷是為保護海洋生態平衡,但公眾更愿意從政治生態平衡的角度去解讀。生態平衡是建立在物種群體多樣性和制約性的基礎上,政治生態平衡與之類似,只有發揮各種社會群體的監督和制約力量,才能讓公務接待走上正軌,才能消除“官員不吃魚翅吃熊掌”的公眾之憂。(韓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