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年來一直被詬病的醫療體制改革所吸引的討論熱度一直不減,其中,輿論對于“以藥養醫”制度的負面認識幾乎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這也使得廢除該項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并終究將在短時期內遭遇取消。在今年的4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就曾發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文件指出,2012年將以縣級醫院為重點,選擇在300個左右縣(市)開展縣級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調整醫藥價格,取消藥品加成政策。
而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也于近日傳出,北京將從7月1日開始在友誼醫院試點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取消掛號費和診療費,收取醫事服務費。從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的介紹來看,此前實施的醫院對藥品進價加收15%的藥品加成政策將停止,并取消掛號費和診療費,轉而以醫事服務費的名義進行收費。以普通號、副主任醫師號、主任醫師號、知名專家號為例,醫院分別收取患者醫事服務費42元/人次、60元/人次、80元/人次、100元/人次,上述項目一律醫保報銷40元。從醫生的角度來看,不管開多少處方藥,也不會產生利潤,主要靠增加門診量、提供安全優質的服務增加收入。按照官方的預計,新政出臺后,屆時大部分患者將得以降低看病費用,一部分人會持平,少部分人會略有增加。
應該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開始實施的“15%加價”政策真正宣告退出舞臺亦可算醫改過程中的一個歷史性時刻,與此同時,診療費的大幅增加也有目共睹,該部分增加的費用將有效補償因為取消以藥養醫帶來的損失。看起來,舊式醫療體制中“以藥養醫”的頑疾很快就要被根除了,醫療體制改革已經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然而,如果仔細檢審北京方面的政策,就需要我們直面一個問題:無論“以藥養醫”還是“以醫養醫”,最終的擔負者都是患者,如果醫生在改革之后收入減少,那么醫生就需要重新尋找收入的增長點。這一點,并非由醫生的道德決定,而是由市場的供需決定,如果現有的收入體系被行政壓制,那么必然會產生新的扭曲之處。
因此,以藥養醫的取消僅僅是醫改的一個表層現象,更重要的是,現行受到行政管制的公立醫院能否獲得一個充分的市場空間,由市場來決定醫療服務的價格。當然,這絕不是反對醫療本身的公益化,只是要說明的是,醫療體系中的醫院和患者兩方都應該遵循市場規律,最后則由國家以醫保的形式來埋基礎醫療部分的單,即社保只是承擔支付環節,并不影響醫療服務市場。
也因此,包括北京在內的各個取消“以藥養醫”的試點,究竟能否取得醫改的第一步成功,核心還在于能否改變目前存在的針對醫療市場的管制政策,如果市場本身是受到壓抑,那么醫療服務中的某些環境必然會被扭曲,最終的承擔者也無一例外地會是患者。(南都社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