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6月24日溫州車改傳出新的消息“215輛公車順利拍出”之后,我們又覺得溫州車改還是有一些美中不足,表現在“一高一低”上。
細想來,溫州車改的補貼確實很高,僅從正處級每月補貼3100元來看,應該就是全國正常車改中最高的了,這里的“正常車改”是指排除了過去有的地方領導自己一年領取7萬-8萬元車補的特殊情況(如遼陽市弓長嶺區車改因區長一年補8萬元引爭議而被叫停)。離溫州車改的時間與空間都不遠的杭州車改,正是由于正局級領導一個月領取2600元,副局級領導領取2300元,正處級更低,就已經遭到很多網民的“炮轟”。而溫州作為一個地級市,正處級的補貼超過杭州正局級許多,是有一點讓人匪夷所思:這個決定是如何做出的?
而且,杭州把離市中心60公里左右的區域作為車改區,超過這個范圍才是非車改區,屬于出差、實報實銷的范圍。而溫州的規定是離開市區到郊縣就算是出差,就可以實報實銷。這樣一比較,顯然溫州車改的補貼比杭州車改的補貼要合算多了。難怪有溫州市民說:一個月的工作時間平均22天,3100元的車補等于是每個工作日車補141元,每天100多元。
因此,為了中國的車改之路走得更加健康更加穩定,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車補到底是收益性還是補償性。如果車改的決策者是為了通過車改增加官員的收益,那么,車改遲早會走進誤區。從資料上看,溫州某單位車改之后的費用,居然超過車改之前30多萬元,這就是由于上年正好用車費用較少,而該單位又是屬于拿高補貼檔次的一個單位。
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僅僅把車補作為補償公務員公務用車的成本,車改之后,官員拿了車補,這個月可能不夠,下個月可能有余,總體上說一年基本平衡,就不應該把車補定得這么高。可見,在制定車補時,要明確車補永遠是補償性的,而不是收益性的,只有這樣,車改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了杜絕地方政府盲目地自加車補的現象,國務院的公車改革指導意見應該盡早出臺,規定各級干部的車改補貼的上下限,比如正處級的車補能否規定在1000到1500元之間呢?違者上級政府不予批準。如果把溫州車改的最高補助3100元砍掉1000元,剩下2100元,可能還是全國最高的正處級車補。
所謂的“低”,是指此次溫州拍賣的215輛公車價格低得出奇,雖然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強調每輛車的起拍價已經過獨立機構的評估。215輛車的起拍價平均是3萬元,成交價是平均5萬元。最低的一輛車5000元,最高的一輛越野車是17萬元。難怪網民是一片噓聲:太便宜了。對此,我們覺得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成交價比起拍價上升了61 .92%,國有資產還是升值了。不過,從網民的反應來看,在車輛估價上要更加公開透明為好,最好把每輛車的使用年限、計算公式等在網絡上公開。
(作者葉青,摘編自昨天《東方早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