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發展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整體推進,在某些時期某些方面可以有輕重緩急,但并不是說一定要先解決了某個領域的所有問題再回頭去做另一個領域的事情。
隨著16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躍向太空,從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升空,到與數天后與“天宮”空間站的對接,無不顯示出我國在航天事業上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對外太空的探索,不可避免地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一些網民也在微博上表達自己的擔憂:航天事業曠日持久、耗費巨大,非舉國之力不可成就,而目前中國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民生領域還有很多,以如此巨大的代價“仰望星空”,又能為腳踏實地的日常生活帶來什么?
神舟九號的飛天,看上去的確不如安居房建設、南水北調這些工程與百姓生活更密切,但發展航天技術向外部空間探索,是人類未來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步。無論從我國長遠發展的國家戰略還是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考量,國力日益強大的中國,都有責任為“功在千秋”的航天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而且,神舟九號的太空之旅,也能為民生問題的解決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此次神舟九號長達十余天的太空之旅,對宇航員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的預防和改善,未來就有望轉化為藥劑造福病人。如今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方便食品、紙尿褲和衛星通訊導航、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等服務,無不來自太空科技的民間化應用。在人類航天史上,美國耗資2400億美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就直接為工商業帶來500多項高科技發明專利,衍生出3000多種技術成果,可轉化為商品的市場價值高達上千億美元。如今,國際上已公認,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隨著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能夠轉化的經濟社會效益也逐年增加,所以,在航天領域的巨大投入是值得的。
更為重要的是,航天事業的發展還關乎國家安全。當今時代,國家間的競爭涉及各個領域,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太空領域必須直面這種競爭,以技術和實力去爭取話語權。否則,單純地從民生角度出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空發民粹言論,并不利于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國家的發展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整體推進,在某些時期某些方面可以有輕重緩急,但并不是說一定要先解決了某個領域的所有問題再回頭去做另一個領域的事情,這種單線的發展在現實當中往往是行不通的。
當然,對一些網友的不解或擔憂,也需要積極地正視,政府部門應當以更大的努力去解決民生難題,尤其是社會公平問題。中國人自然希望中國更富強,一些圍繞“神九”的怨言并非完全針對“神九”,不過是在其他領域未能紓解的怨氣轉移而來。
(齊魯晚報評論員 崔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