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北京市首批試點的2000輛公共自行車分別在東城、朝陽兩區投入使用。租車1小時內免費,之后每小時收費1元,每日累計收費不超過10元,連續租用不超過3日。目前,由于初期運營階段車輛投入有限,租車辦卡者需持有北京市二代居民身份證。
公共自行車租用限北京戶口,凸顯雙重傲慢。其一,是借北京戶口說事。誠然,在戶口福利時代,北京戶口的含金量挺高的,但現在竟然把公共自行車租用也包含在內,這不是傲慢是什么?其二,其他地方都有成熟的公共自行車管理制度,為何北京不向他們學習,借鑒他們的做法?即便是筆者所在的小城,也早已使用公共自行車,但從未聽過有當地人外地人之分。為何北京就無法信任外地人?公共自行車租用限北京戶口嘲弄了“公共”,如果一定要有北京戶口才能使用,那就取消“公共”兩字吧。 (前溪 教師)
因為工作關系,我經常到不同的城市出差。當聽說北京有了公共自行車后,不由一陣竊喜,今后再去北京,可以騎著廉價的公共自行車在八大胡同、東交民巷這些向往已久的地方自由穿梭了。沒想到,想騎上北京的公共自行車沒那么簡單,人家現在只針對京籍,還要辦理一卡通,這無疑給公共自行車減了分。希望北京市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能夠再包容一些,簡化租車手續,更別設置什么戶口門檻。這樣公共自行車的輪子才能更加靈活地轉動,一個城市的包容和開放才會得到更好的體現。 (于靜 市民)
作為在京外地人,我的個稅完稅證明的背面有這樣一段話:稅款的40%由北京市財政統籌安排使用,主要用于教育、科學、衛生、公共交通、社會保障等公共支出。可如今,我們這些支付了公共交通費用的“外地人”,卻無權享受北京的“公共交通”。記得英國法學家梅因曾經說過:“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為止,是一個身份到契約的運動。”事實證明,越是落后的法規政策,人的身份越凸顯重要。如此以出身來論公共交通,那些像我一樣熱愛北京的“外地人”,是否也會像我一樣發出這樣的疑問:北京只是“北京戶口”的北京嗎? (馬廣志 編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