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再容易讓人黯然,但比這更殘酷的卻是青春年華的戛然而止。據媒體報道,6月9日,山東、湖南、黑龍江發生三起中小學生溺亡事故,事故共導致16名學生溺水身亡。而在西安本地,5月3日~6月7日35天內就有12人溺亡。隨后,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發出緊急通報,要求立即開展全面排查,防止悲劇的再次發生。
痛乎哉?痛哉!然而,學生溺亡的悲劇,早已算不得“新聞”。這些年來,每到夏日,總有相同的悲劇發生,教育部及各相關部門也一再發出通知,要求社會、學校、家長共同看護好孩子,避免悲劇。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年復一年的悲劇,年復一年的強調,似乎效果欠佳,悲劇還是在不斷重演——一種無力與沮喪之感油然而生。
這是怎么了?為什么那么多的悲劇、那么多的提醒乃至警告,都無法阻止悲劇的再次發生?初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困局。畢竟,與廣闊的江河湖泊相比,無論是苦口婆心還是嚴令禁止,都顯得異常渺小。所以,避免悲劇重演的唯一指望,只能是讓孩子們將珍愛生命的意識,牢牢地鐫刻在腦海最深處;也就是說,我們更應做好的,其實是生命教育。
當然,社會各界年年類似的通報及警告,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種。但需要說的是,這樣的生命教育,著實有些蒼白與單調。如此,自然也就難以植根于孩子的腦海之中。因此,我們這個社會,應當以更為豐富的形式,將生命教育進行到底,從而讓所有孩子都能清楚地意識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遺憾的是,我們在生命教育這堂課上,做得遠遠不夠。在當代中國教育中,分數儼然已經壓倒一切,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眼睛中看到的,除了分數還是分數。為了分數,學校可以取消體育、音樂等“副課”,家長可以剝奪學生的節假日。此種狀況之下,生命教育自然只能被簡單異化為一系列“不許”。可是,孩子的腦中,又能留下幾個“不許”呢?沒有完備的細節,沒有潛移默化的持久影響,再多的“不許”也只會被遺忘。
在學生溺亡的慘劇發生之后,總有人站出來呼吁,多為農村地區修一些游泳場所,讓更多孩子學會游泳。有必要嗎?應該說,很有必要。可是,轉頭想想,孩子需要的又何嘗只是這些?火場逃生的技能要不要學?地震發生時逃生的技能要不要學?……顯然,這些都是孩子們應該早早掌握的,哪一項都缺不得。然而,現實卻是,有不少孩子甚至連一項技能都不曾掌握。
顯而易見,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生命教育遠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那我們就只能在痛惜之后繼續痛惜。某種意義上,生命教育應當成為每個孩子永恒的“開學第一課”,都應該成為每個孩子永遠的“人生第一課”。只有全社會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我們才能讓學生學會珍惜生命,我們才能完善各種細節,才能讓孩子學會更多可以呵護生命的技能。
衷心希望,在夏花絢爛的夏日之中,每個孩子都能平安快樂地綻放、嬉戲。(曹旭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