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發現,山東煙臺紅富士蘋果被裝著違禁藥品退菌特和福美胂的藥袋包裹長大。2012年3月,當地曾查處藥袋200多萬個,并下令禁止使用。目前這種藥袋仍被大量使用。果農稱蘋果交易量大抽檢很難發現農藥殘留。農藥檢定專家表示退菌特和福美胂沒有明確的檢測標準。
對于食品安全,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費者用腳來投票。因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讓一個品牌甚至一個產業倒下的并不是沒有先例,如三聚氰胺事件就讓奶粉行業大受影響。按說這樣慘痛的教訓,足以成為煙臺紅富士蘋果的前車之鑒。試想,此新聞一披露,凡知情者誰還會選擇紅富士蘋果?
理雖如此,然而問題是紅富士蘋果入市,進入銷售環節,沒有明顯的標志以及產地標注,難不成還要蘋果回答自己的“籍貫”不成?這表明,一者紅富士蘋果并未真正形成規模性產業,成為一個真正品牌稱號,無法確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安全信譽;二者過于寬松的流通環境,消費者缺少足夠知情與選擇的權利,良莠難分,實際上形成了獎濫懲優的市場環境。
蘋果套“毒”, 知者無畏,被套牢的其實還有食品安全的市場抑制機制。由此可見,食品安全問題在當下的頻發與泛濫,并不是單純的監管問題,從深層次上講更是一個經濟問題。一方面,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缺少了安全產品高效受益的市場基礎;另一方面,過多過濫的市場主體以及食品產品信息實名的缺失,懲治法不責眾,又無法營造出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格局。
蘋果套“毒”不過是食品安全深層次問題的又一現實例證,重視食品安全需要加強的不只有監管,還有生產方式、市場秩序等方面問題的綜合治理。(木須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