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藥袋蘋果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山東煙臺紅富士蘋果被裝著違禁藥品退菌特和福美胂的藥袋包裹長大。2012年3月,當地曾查處藥袋200多萬只,并下令禁止使用。目前這種藥袋仍被大量使用。果農稱蘋果交易量大抽檢很難發現農藥殘留。農藥檢定專家表示退菌特和福美胂沒有明確的檢測標準。
報道的影響力很大,作為讀者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紅富士蘋果不能再買了。而煙臺的讀者則說用袋包裹蘋果是真的,那是因為給蘋果套袋,蘋果漂亮、品質好,也好賣。是記者采寫的新聞失實了嗎?這也不大可能,記者暗訪拍攝到了生產藥袋的作坊以及果農戴著口罩給幼果套藥袋的圖片。報道說,5月下旬至6月上旬,記者多次驅車沿S304省道調查,從棲霞市到招遠市百余公里沿線,幾乎綿連的各村蘋果園都在大量使用藥袋。6月2日,棲霞市桃村鎮,S304省道南側大片蘋果地里,記者隨機打開一個紙袋,里面黑色紙上頓時飄灑出白色粉末,有些已附著在果實上,散發出濃濃的藥味。
很明顯,這條新聞對紅富士蘋果的打擊將是嚴重的,給果農帶來的損失也會慘重。對于那些套農藥袋的果農來說,他們是咎由自取,但對于沒有套藥袋的果農來說,蒙受這樣的損失就不應該。但現在的問題是,媒體在揭露這樣的內幕時,一定要盡量準確、不夸大,不傷害無辜,不因此毀掉一個產業,不給無辜果農帶來欲哭無淚的后果。在這方面,媒體2007年有關“蕉癌”的報道就是一個血的教訓。
其實香蕉并不會生癌,過去也沒有“蕉癌”一詞,記者當年報道廣東香蕉發生了巴拿馬病時,把這種發生了10多年仍無有效治療辦法的病比喻為“蕉癌”。雖然稿件從頭到尾看不出香蕉巴拿馬病和“吃香蕉會致癌”之說有任何關聯,但就是“蕉癌”這樣一個修飾詞,讓果農損失近3億元。廣東徐聞縣的香蕉每斤只能賣3分錢,有的蕉農拿香蕉喂豬,有的蕉農干脆讓成熟的香蕉爛在蕉園里。許多農民是血本無歸,甚至是徹底破產。(據2007年6月11日《江南都市報》)
我在這里沒有責備記者的意思,倒佩服記者深入基層暗訪的精神,有問題就應曝光,維護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沒有錯。但是,類似這樣的新聞如何做,的確值得探討。
對于這種影響力巨大的報道,必須全面準確。準確,絕大部分記者能做到,但要做到全面往往就難。比如報道“藥袋蘋果”,就要搞清楚煙臺市紅富士蘋果共有多少面積,其中“藥袋蘋果”有多少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多少等,這樣就不會被“幾個老鼠屎攪壞一盆粥”(煙臺網友語)。要得到這些具體的數字雖然要費些周折,但也應該能得到。
還有,藥袋使用的農藥是被哪些規定禁止的?為什么要禁止?為什么農業部門認為對此“沒有明確的檢測標準”?目前煙臺使用的藥袋對蘋果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記者也應該盡量搞清楚,讓曾經購買過煙臺蘋果的人有一個基本了解。如果蘋果中殘留的毒性不是特別大,就不能簡單地用“毒蘋果”去稱呼。
要知道,如果不用農藥就能種出好蘋果,果農們是不會花錢找罵的。煙臺紅富士蘋果享有盛名,作為“中國蘋果之都”,更應該引導農民珍惜品牌,地方政府的各個服務和監管部門對此負有責任,媒體也應具有這種意識。(洪巧俊 文 陶小莫 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