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蒜大量上市的季節,在經歷了2010年的“蒜你狠”和2011年大蒜價格大幅“跳水”之后,今年大蒜漲價又有“卷土重來”之勢:最近鄭州市場上新蒜價格每斤在4元左右,甚至有超市的價格每斤賣到近6元。
種種跡象表明,最近幾年大蒜價格如坐“過山車”般大起大落,固然與大蒜種植面積增減、產量高低等因素有關,很大程度也和社會游資的伺機炒作、大進大出等不無關系。實際上,近年來,很多農副產品價格劇烈波動都能窺見游資活躍的身影,姜、蒜、綠豆甚至是大白菜都曾被炒到瘋狂的價位。這也表明,以往農產品價格漲落并不一定反映出真實的消費需求,而很可能是游資炒作造成的結果。
眼前的蒜價,雖然離2010年“蒜你狠”時的高點還有較大差距,但還是讓人不得不心存警惕。今年,受天氣、種植面積等因素影響,包括中牟等地一些大蒜主產區產量有所減少,再加上農民惜售的原因,蒜價上漲本在情理之中。從農產品生產周期看,一旦這種減產的“信號”在市場運作中被刻意放大,甚至成為囤積居奇跟風炒作的動力,勢必會扭曲正常的價格形成機制,給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埋下很大的隱患。
“菜貴傷民,菜賤傷農”。市場經濟下價格的起伏波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暴漲暴跌,尤其是農產品的大起大落是讓農民和消費者都吃不消的事情。當然,理論上讓農產品價格保持絕對平穩最好不過,使農民的菜園子和市民的菜籃子都能兼顧好,現實中肯定做不到也不符合規律。但退而言之,讓農產品價格保持相對平穩,尤其是防止農產品的暴漲暴跌,還是能夠實現的。
筆者認為,治理“蒜你狠”要堵疏結合,兩手都要抓好。首先要解決的是小生產難以適應大市場的問題,這是導致農產品暴漲暴跌的深層次原因。政府部門應建立大蒜、生姜等小宗農產品的全國性信息平臺,及時給農民提供種植面積增減信息、價格變動信息以及未來價格走勢預測等服務,引導農民科學合理種植,幫他們走出“漲價就多種,跌價就少種”的怪圈,從而做好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如果能解決好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就能大幅壓縮游資的炒作空間,進而有助于理順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讓市場真正有效地發揮價格調節的作用。其二,有必要對大蒜、生姜等小宗農產品建立價格調節機制,可考慮像豬肉和糖一樣,建立國家儲備制度,在價格出現較大波動時進行價格平抑。這樣就使得波動的市場有了中流砥柱式的穩定力量,有利于農產品價格的穩定。三是要多給游資找出口,引導它們進入實體經濟領域, 遏制其在農產品市場興風作浪、過度投機。(孫 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