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將全面適用新修訂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結合修訂后的辦法,教育部部署要求通過組織考生簽訂誠信考試承諾書等多種形式將新規告知參加考試的每一個考生。與此同時,各地在新辦法基礎上相繼出臺了更嚴厲規定:攝像頭360度監控,手機手表禁入考場,水杯筆袋必須透明,一些地方規定考生只能帶準考證和身份證入場“裸考”……因此,今年高考的規定也被認為“史上最嚴”。(6月7日《中國新聞網》)
在高考報名人數連續第四年下降,并將今年全國平均錄取率提高到75%的相對寬松的條件下,今年高考的規定卻被認為“史上最嚴”。考生在逐年減少,錄取率在逐年提高,今年的高考為何反而“史上最嚴”?原來,“史上最嚴”的高考之“嚴”,并非是高考命題或閱卷要求上的嚴格,而是考場的“壁壘森嚴”——而這一切,只是“為保證考試秩序,維護考試公平,官方今年以空前力度整治考場環境,嚴防舞弊?!?/p>
雖然對這種“如臨大敵”的考場氣氛心生壓抑,但竟然找不出一絲對其質疑的理由。因為這些措施,都對應著曾經出現的考場舞弊,成了維護考試公平的有效手段。唯一感到疑惑的是,這還像是一次莘莘學子們經過寒窗苦讀,將要邁入高等學府門檻前的知識檢驗么?
其實,這種疑慮本來就是多余的。當學校也被卷入社會的功利場,所謂的知識也不過是追名逐利的敲門磚罷了。假如考場類似于功利場,社會上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的還少么?所以,這種以往只用在機場安檢或需嚴密監控的單位的安保手段,被用在了考場上,由此催生了今年“史上最嚴”的高考。
不是體現在學問上的越來越“嚴”的高考,對應著的是一個急功近利、誠信式微的社會現實。說起來高考還算尚存規則的博弈,但連這種依靠明確規則拼實力的高校錄取考試也難保公正,說明在任何有涉利益得失的地方,已經難有一塊凈土。在這種競爭環境下即使能脫穎而出的,將來也未必是優秀的社會棟梁?!笆飞献顕馈钡母呖?,或許能守住考試的公平底線,但這些過關斬將勝出的“選手”,一旦踏入社會,進入職場,誰來為他們提供“史上最公平”的競爭規則?對于“蘿卜招聘”之類的職場舞弊,用什么儀器來檢測“坑”的大小和“蘿卜”的尺寸?
由此,有幾句題外話不得不說。如果承認某種社會現實,對影響社會公正的各類舞弊行為,不妨也采取一些“史上最嚴”的手段。把“為保證考試秩序,維護考試公平,官方今年以空前力度整治考場環境,嚴防舞弊”擴展成“為保證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官方今后以空前力度整治社會環境,嚴防腐敗”,那么,不但這些學子不會在今后遇到“潛規則”時暈頭轉向,而且逐漸被“潛規則”搞亂了的社會秩序,也有望像高考那樣,還被人們普遍認為是尚存規則的競爭環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