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2年高考第一天。從學生到家長,從學校到政府部門,全社會都在為這個主題而緊張、而忙碌。盡管這些年來輿論一直在呼吁,要看淡高考,但是每年六月的那幾天,空氣中依舊彌散著緊張的“硝煙”。我們的高考,為什么不能輕松一點?或許,只需要一點“小改變”,交通擁堵的煩躁、發揮失常的恐慌、考試失敗的壓力,就能緩解很多。
高考能否改到周末進行
為了給高考讓路,北京正在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推遲半小時。盡管如此,交管部門依舊很“緊張”。這讓人想起老問題:為何高考不能改在周末進行?
這幾年公眾一直有關于高考時間推遲到周末的建議,教育部亦表示過會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不過迄今為止,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以北京為例,交通擁堵問題是個讓所有人擔心的問題,上午9點開考,考生至少需要提前半個小時到考點。一邊是比趕飛機還要緊張的考生和家長,一邊是滾滾的上班大軍,他們在早高峰中匯合,痛苦不堪。
有人說,交通擁堵主要發生在大城市,沒必要為了少數大城市的擁堵而全國一刀切。這個說法如果在前些年還有一些道理的話,那么在機動車急劇增長的現在乃至今后,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也將飽受擁堵之苦,這已經不是一個少數城市的問題了。
其實,高考在六月初的哪幾天進行,都沒有多大的區別,如果放在周末,既可以有效地減少交通擁堵,還可以降低各種對高考的熱度,想送考陪考的父母們也不用請假。何樂而不為呢?(木易 媒體人)
讓“二次高考”發揮作用
其實過去很多城市嘗試過一年兩次高考,過去試點的時候叫春季高考。北京是從2000年開始推行,到2006年停止的。安徽、內蒙古等地也陸續取消,上海、天津等地仍在繼續舉行,但是報名人數在逐年下滑。
“一考定終生”的弊端已經無需多言,每年多舉辦一次,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偏”。但“二次高考”必須避免“春季高考”自身的一些問題。
春季高考漸漸趨冷的原因,在于功能定位不清晰,比如,沒有完全承擔起“選拔”的功能,高校不能從中獲得與夏季高考相當的生源,學生也不能獲得與夏季高考相同的選擇空間;定位模糊導致制度設計存在缺憾,在考試、錄取、人才培養等環節,高校和考生都沒有完全體現出自主性和主動性。
所以,如果要一年舉辦兩次高考,第二次高考就不能作為夏季高考的簡單復制和補充,而要真正發揮作用——淡化高考的直接選拔作用,承載起“評價”的功能。考試僅僅作為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一年當中多次進行,讓學生在多次考試成績中,選擇其中最好的一次作為向高校申請的依據。(儲朝暉 學者)
讓職業院校成為更好出路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只要沒考上本科,高考就是失敗。因為目標單一,很多人就害怕失敗。其實,在高考報名人數逐年下降的前提下,上大學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很多職業院校甚至面臨生源危機。問題在于,很多人不把進入職業院校當作“成功”。要改變這觀念,需要做的很多。
最直接的是要適當改變錄取順序。在大多數地區,民辦本科、獨立學院放在本科第三批(在地方公辦本科院校之后),高職高專放在最后一批進行錄取。因為招的都是“錄剩”的學生,這既決定了高職高專很難招到優秀生源,也讓學生和家長會“對批次入座”,降低了對這些學校的評價。
此外,還應該給職業院校更大辦學自主權,根據社會的需求,自主設置學科、專業、課程。一位高職院校的院長就曾向我談起學校的困境,根據調查,該校學生對學校課程設置,尤其是一年級的公共課程普遍不滿,學校也認為這些課程不應該設置。但是,他們卻不得不開設,因為這些課程都是按國家要求必須開設的,不開設,學校就通不過評估,就是違規辦學,學生也難以獲得國家承認的學歷。(蔣理 學者)
要優化高考,不要神化高考。高考要安全有序,公平公正,完善服務。但決不能全民高考,草木皆兵,如臨大敵。我們如果把高考推上神壇,必然給學生帶來心靈創傷。什么“愛心”高考、“驅鳥”高考、“交管”高考、“吊瓶”高考……完全沒有必要。要相信考生的能力素質。
——羅崇敏(云南省教育廳廳長)
本人這輩子最幸運和最遺憾的事就是沒有參加過高考。幸運的是:我的記憶里沒有堆著各種書本,打著各種點滴,喝著各種營養品,畫著各種重點,背著各種題型,填著各種志愿的各種不堪回首;遺憾的是我空白了這段記憶,缺失了這段人生體驗。未來成敗并不是由那考卷上的分數決定的,一切才剛剛開始。
——彭宇(主持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