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竺所說的“公立醫療機構”主要指的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內的公立醫院,每家公立醫院的每一次膨脹,都是一次大投入、大折騰,都要由患者買單,都是一次局部的“國進民退”,都是對市縣級基層醫療人才的新一輪掠奪,都是對公立醫院服務態度差、收費高現象的進一步鼓勵。
據新華社消息,衛生部部長陳竺6月2日表示,公立醫療機構不能再負債搞建設、盲目擴張,要為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進入衛生行業、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留出空間。
其實,這種觀點不是陳竺部長第一次提出,比如多年前他就說“中國今后應對醫學和健康領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比如他在2010年的一次座談會上就指出,“資源向城市大醫院集中,導致醫藥費用不斷增長。公立醫院盲目擴張,增加了運營成本,給醫療質量和安全帶來隱患,同時削弱了基層醫療服務衛生體系。當然,公立醫療機構的擴張往往與地方政府的政績思維和醫院的利潤追求息息相關,陳竺的話很難起到令行禁止的效果,但卻有助于公眾對這種現象的關注和反思。
毋庸置疑,陳竺所說的“公立醫療機構”主要指的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內的公立醫院。對于省會城市中擁有看病難經歷的居民來說,目前恐怕沒有幾個人像陳竺這樣反對公立醫療機構盲目擴張,他們甚至巴不得本地比較著名的公立醫院在建立分院時多多益善,最好是建在自己所在小區的附近。為啥?因為既然是優質醫療資源,那就應該讓更多的人分享,不要總是擁擠不堪,掛個專家號都很難。這種想法過于簡單了,他們應該知道,每家公立醫院的每一次膨脹,都是一次大投入、大折騰,都要由患者買單,都是一次局部的“國進民退”,都是對市縣級基層醫療人才的新一輪掠奪,都是對公立醫院服務態度差、收費高現象的進一步鼓勵,后患無窮。
看看那些正在建造的公立醫院分院,哪一家不是動輒貸款上億甚至幾個億,投入使用之前,巨大的還款壓力哪家不是壓在“母體”醫院身上?當每個科室的負責人每月都有很高的利潤任務時,怎能不增加運營成本,怎能不給醫療質量和安全帶來隱患?
一個偌大的公立醫院分院開業前,需要多少有經驗的醫生和管理人員,在來不及培訓和不想培訓的情況下,把市縣基層醫院內工資低、福利差、科研條件差、晉升難的業務骨干掠奪過來就是一大捷徑,其他民營醫院的人才也是他們的獵物。但如此一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被進一步削弱,城鄉醫療不公的局面被進一步加大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這將是怎樣的一種惡性循環——當邊遠地區大病小病的患者都因基層醫院醫療條件太差不得不傾家蕩產往省會公立醫院跑時,城市各公立醫院將更加人滿為患,看病更難,這會使城市公立醫院又打起另建分院的小算盤,他們就會再次到基層醫院掠奪人才;公立醫院越多,民營醫院就越難發展,根本無法“讓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進入衛生行業”,就越促使公立醫院“蘿卜快了不洗泥”,不但看病或住院找關系、送紅包的現象將更多,醫院會把藥價、檢查費、手術費定得更高,根本無法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
與此相反,許多人提起目前的民營醫院,都沒有多少好感,覺得他們醫療技術不高,卻又喜歡搞虛假醫療廣告。如果你能真正了解他們所處的困境,就會改變看法。
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民營資本要想辦醫院,不但申請門檻很高,而且在社保、征地、貸款、人員培訓、話語權、社區服務甚至醫療事故的鑒定上幾乎與公立醫院截然不同。比如,他們根據業務需要或競爭要求自主決定設立哪些科室、購買哪些設備,但衛生區域規劃卻規定購買多少萬元以上的儀器或設備要經過衛生局報批,每年還有額度限制!這說起來是“為避免重復投資”,其實是不讓他們與公立醫院競爭,這對民營醫院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而最大的打擊是在醫保方面。據統計,一個城市的常住人口中,約有60%至70%的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險,而大多數民營醫院因為沒有醫保定點資格,只能去為剩下的30%至40%的人服務,而且這部分人同時也是公立醫院爭奪的對象!試想,在因投入大、人才少、科室少、設備少、患者少、收入少的情況下,民營醫院為了生存花錢做廣告甚至虛假廣告,就大有“逼上梁山”的味道了!(岳建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