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日前啟動第六次早餐工程,驗收合格的早餐示范店可獲政府補貼,最高不超過20萬元。據了解,此前的15年,鄭州曾推行過5次早餐工程,但均以失敗告終。(5月30日《人民日報》)
15年,鄭州的早餐工程幾起幾落,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類似的尷尬并非鄭州所特有,目前全國已有上百個城市實施了“放心早餐工程”,包括北京、天津、重慶、西安、武漢等地。然而,不少“早餐工程”似乎難逃“閃亮登臺,黯然收場”的困局。
政府為老百姓做實事的態度值得肯定,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也值得欽佩,但尷尬的現實卻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早餐工程為何干不過“街邊小攤”?到底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有人從運營成本上找原因,有人從消費者的口味和飲食習慣上尋差距。這些因素也確實存在,但竊以為真正的根源還出在政府管理上。很多事情都應該交給市場去調節,政府一插手往往就會出現僵化而缺乏活力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管就死”。例如,要求示范店設置包括公用電話、聲像系統、無線網絡等公共服務設施,有必要嗎?規定早餐示范店應實行連鎖經營,具備開辦10家以上早餐連鎖店的能力,豈不是人為抬高了行業門檻,限制了有心者的進入?
現如今的早餐領域,政府為主導的早餐工程是“一管就死”,而市場上大大小小的早餐店卻同時存在“一放就亂”的弊端。占道經營、臟亂差等問題普遍存在。所以,政府要想把好事做好,讓市民真正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不能總是試圖轟轟烈烈“搞工程”,更不能不該管的亂管、不該放的亂放。同時,該“放”的也要“放”——不人為地設置門檻,用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早餐領域,眾人拾柴火焰高;該“管”的也要“管”——對現有早餐市場嚴格監管,淘汰那些衛生條件和食品質量不過關的街邊小攤。說白了,就是政府只需盡到“裁判員”引導和監督的職能,其他的都交給市場自己去調節。在早餐問題上,既要“找市長”,也要“找市場”。靠市長的手來監管、靠市場的手來調節,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更有效果,也更有利于行業的長遠發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