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猝死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據《中國青年報》了解,青年猝死案例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度勞累。盡管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012年度中國職場人平衡指數調研報告》顯示(3萬人參與),我國職場人在公司平均工作時間為8.38小時。30.3%的人每日工作超過10小時,最長為16小時。
數字是冰冷的,但也是有說服力的。在北京,1998年120轉運救治中青年猝死者80多名,2011年這一數字上升為270多名。在如此冰冷的數字面前,估計很多上班族有感同身受的情緒,那么,我們靠什么來應對呢?
因患癌癥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講師于娟生前留給世人的一段話是: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但堅硬的現實告訴我們,哪怕這些都是浮云,哪怕我們再明白其中的道理,恐怕也只能加班。有調查顯示,有的上班族由于頻繁加班而身體每況愈下,但面對企業的晉升和淘汰機制,他們常?!白栽讣影唷?。面對競爭和就業壓力,員工的合法權益自然就難以得到保護。由此出現猝死人數呈逐年遞增怕也是一種必然吧?
我國《勞動法》對勞動者的工作時間有明確的規定,企業如果需要延長員工的工作時間,應當按照相應標準支付高于員工正常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但事實上真正能夠執行的企業并不多,員工加班基本上成了做義工。眾所周知,在一些企業,員工工作壓力根本沒有被考慮到,相反,企業利益被抬到了不合適的位置,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顧員工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健康,要求員工拼命工作,不準休假,在這樣的事實面前,認真審視隱藏在猝死人數呈逐年遞增背后的社會信號,在筆者看來,就是一道社會題。
猝死人數呈逐年遞增是一個權利問題。清華大學教授鄒廣文認為,目前我國很多企業推崇狼性文化,這在給企業帶來高利潤的同時,凸顯了人與人之間極端的關系,更多強調競爭,“這樣的價值被一再放大,企業團隊還是健康的組織嗎?”這樣的邏輯面前,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增加企業競爭力,還是提高個體幸福感,一個企業可以有狼性文化,但更應有權利文化。后者是前者的支撐,離開了權利文化,所謂的狼性文化怎能存在呢?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呼吁對員工權利的尊重,更呼喚員工合法權益的回歸。必須認識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員工與企業的關系絕對不是博弈關系,而是協作和相互依賴的關系。工作權和休息權都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這是常識,但在我國,休息權大多付之闕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唐均指出,當休假權與生存權發生矛盾時,職工表現出一種明顯的弱者心態。因此,只有尊重員工權利,才能救治猝死人數呈逐年遞增的社會病,也才能跳出一個企業只有狼性文化而無權利文化的陷阱。(朱四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