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各地不斷出現的蘿卜招聘現象引起了公眾的極大不滿,更有人稱中國公務員是“世襲制”。這些遭人詬病的事件,大多是通過舉報而非自查的方式引起公眾關注,并且在“東窗事發”之后也鮮見有關單位領導和組織者被問責。(5月20日《人民日報》)
蘿卜招聘,一個蘿卜一個坑,對特權階層來說,是安排子女就業的捷徑;對普通民眾來說,卻是步入仕途的障礙。這種專為干部子女設坑的做法不僅影響整個社會的公平競爭,更是公職權力私化的惡果。
“蘿卜招聘”主要用來比喻公務員招聘中的“量身定制”現象,也被看作一種特殊的招聘形式,是指應聘者憑借父母的權力關系考上公務員。觀察近年的蘿卜招聘不難發現,要成為埋進公務員體制的“蘿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官二代的身份,二是愿意為其挖坑的父母,至于實際工作能力要求,則退而居其次。因此,可以說,“蘿卜招聘”的背后是一群為孩子辛勤勞作的父母,沒有他們的奔波打理,這個坑很難挖出來。然而挖坑靠的不是體力,是權力,因此,公權私用才是“蘿卜招聘”的始作俑者。
公共權力,為公眾服務是其根本職責。但“蘿卜招聘”等權力濫用行為讓我們看到,官員拿著公權當私權,將一己之利凌駕于民眾利益之上,越來越成為普遍現象,這種行為是對公職權力的褻瀆,更是對政府公信力的損害。另一方面,權力的濫用與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也存在必然聯系,政府理應為權力的不得當運用承擔責任。就我國的政府管理體制來說,自我監督是一大特點,也是一大弱點,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體制內的制度建設和道德建設很難起到約束作用,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體制是致命傷。
對于接二連三的“蘿卜招聘”事件,有人用“瘋狂的蘿卜”來調侃。殊不知,瘋狂的不是蘿卜,而是種蘿卜之人,是權力私化,是“只要有門路,就能當干部”的腐敗思想。筆者認為,要解決公權私化問題,關鍵還在監督二字。這里的監督,不僅是政府內部的職權監督,更是人民群眾、社會輿論的共同監督,將基層監督納入政府監督體系,讓政府行政公開化、陽光化,接受社會全方位的監督。只有堅持以外部為主,內部為輔的監督模式,才能揪出權力的侵蝕者,才能讓公共權力得以正常運行。
公權私化產生“蘿卜招聘”,只有加強監管、消除私化才能拔掉這顆“倔強的蘿卜”,也才能鏟平特權者的“后花園”。(作者:劉思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