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有的人行天橋冷冷清清,幾成“擺設”,一天只有37個人從橋上過;有的地方,人車混行,20分鐘內20多人“跨欄”,過個馬路心驚膽戰。淪為“擺設”的天橋,當初為何修建?規劃前有沒有充分征求民意?急需天橋的地方為何遲遲沒建天橋?專家認為,鄭州人行天橋存在規劃不合理現象,主要因為不考慮周邊交通問題,只是“圖上作業”(《河南商報》5月11日報道)。
“天橋到處有,就是沒人走。”老百姓不走人行天橋,是因為人行天橋的規劃建設沒堅持走“群眾路線”。凡是群眾滿意的規劃建設,都是把以民生為本作為指導思想。人行天橋是公共設施,又是民生工程,規劃前應充分征求民意,引入公眾參與,力爭做到每建一座橋,都能最大限度滿足市民出行方便的需求,切實把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落在實處。而鄭州人行天橋之所以存在規劃不合理現象,很重要的原因是相關部門設計前不考慮周邊交通問題,位置上缺乏空間布局思考,有不少是“圖上作業”、“閉門造車”。搞規劃和具體建設的人不征求民意、不了解實情,怎么會想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天橋建在哪里、怎么建呢?
把人行天橋建成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需要堅持走群眾路線,事前充分掌握群眾的需求,中間又充分聆聽群眾的意見建議,實施中更有廣泛的群眾參與,使天橋有堅實的民意基礎。有關職能部門和官員要從過去“政府提供什么,群眾享用什么”的思維,躍升到“群眾需要什么,政府提供什么”的理念,這樣才能具有正確認識群眾利益的自覺性和及時發現群眾需要的敏銳性,現在一些地方涉及到民生的項目工程建設,往往更容易采納專家意見。有的官員認為,較之市民意見,專家的方案更具體,考慮的內容更全面、更具有操作性,而市民在提意見時,往往考慮的是自身利益,征集民意會使得工期無限拖延下去。而民生工程要辦成民心工程,恰恰需要善于發現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最關心的事情,及時化解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滿足群眾的現實要求。要明確,政府與群眾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群眾對決策的需求心理、對上級出臺決策的評價反映,才能與群眾一起平等協商、溝通內心世界,進而實現決策的完善與提高。
據報道,鄭州市準備再建設8座人行天橋(地下通道),并已經進行征集市民對這些天橋選址、建設的意見和建議。這真的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接地氣,連民心,見成效,希望今后更多的民生工程在規劃建設中能夠走“群眾路線”,把人行天橋建成市民樂意走的“民心橋”“連心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