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民廣播電臺評論員 茹向陽)在江西宜春一個距市區80余公里的偏遠小山村,一位年已72歲的老農王久壽的家門前,擺著五口臨時制作的簡易棺木,里面靜靜地躺著他五個年幼的孫子和孫女。“我真沒想到,五個孫子孫女一走就沒了……!”王久壽老人和他的老伴坐在棺木前痛不欲生。剛剛還是活蹦亂跳的五個孩子,瞬間就殞命于村后的一口水塘。這是6日下午,發生在宜春市袁州區天臺鎮塘溪村璜溪組的一件震驚四方的悲慘事。(信息日報5月8日報道)
11歲、10歲、8歲、6歲,一個個如花的孩子,瞬間就被無情的河塘吞沒,尚未綻放的花朵,就這樣凋謝了。這起意外事件,令人們的心情格外沉重。眼下農村的許多村莊都成為“空巢村”,那些跟著爺爺奶奶等老人生活的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確實令人擔憂,尤其是他們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更值得人們關注。不僅留守兒童,一些已經跟隨年輕的父母進入城市的流動兒童,生存狀況也同樣不太樂觀。
留守流動兒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大批青壯年農民涌入城市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據全國婦聯統計,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加上流動兒童,這個數字會更大。目前,留守流動兒童已成為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忙于生計,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看護和教育孩子,使得他們在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社會發展到今天,如果我們無視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權益,那么,不僅無法使他們得到基本的安全保障,同時我們也將迎來情感殘缺、社會和家庭責任冷漠甚至充滿反社會傾向的一代,這將是現代化和城市化不堪承受之重。
一個兒童就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一群兒童就是整個民族的希望。近年來各地黨委政府以及各有關部門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做了大量工作。建設“留守流動兒童之家”,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例,2010年以來全市共建設40所“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為當地留守流動兒童營造了一個健康向上、快樂成長的溫馨家園,成為留守流動兒童感到安全放心的學習和活動場所,讓他們在這個特殊的家里感受到別樣的溫暖。這些舉措,也有利于營造全社會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的良好環境。在這里,我們希望各級黨委政府再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關心關注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生活和安全,為他們撐起一片幸福安康的藍天,希望今后有更多類似“留守流動兒童之家”這樣的好做法涌現出來,也希望有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到惠及廣大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行列中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