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媒體披露的可口可樂山西公司含氯軟化水混入部分批次飲料產品中的問題,山西質監局認定媒體報道情況屬實。檢查還發現該公司存在個別生產條件不符合相關規定的問題。質監局對可口可樂(山西)公司做出了停產整改的行政處罰。(4月30日《新京報》)
諸多食品安全亂象,早已讓公眾陷入草木皆兵的驚悚當中。而消除公眾的驚悸,除了當事企業公布真相,向公眾致歉之外,國家相關部門及時給出權威解答,當是職責所系,亦是平穩社會情緒的一劑良藥。
面對7.6萬箱含氯可口可樂流入市場,飲料是否與健康無礙,當是關鍵。據山西可口可樂公司的回應,“該廠確認于2月3日在實施節水項目相關管道改造時,由于操作失誤,導致含微量余氯的生產輔助用水進入到飲料生產用水中”,“該生產輔助用水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蓖瑫r,“不會對消費者的安全、健康造成影響”。
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當然不能止于當事企業的自說自話,在權威部門的聲音尚未到達之前,對帶有余氯的可口可樂,保持足夠的警惕是必須的。事實多次證明,寄望于企業的自證,無非是讓民眾多了一次在餐桌上對化學知識的普及。
但讓人悲觀的是,權威的聲音似乎總是習慣于慢半拍,即使媒體已經鋪天蓋地,輿論已是沸反盈天,思念水餃的“細菌門”事件便是例證之一。去年底,思念食品因過氧化值嚴重超標而引起輿論嘩然,但直至今年4月,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才將檢測結果公之于眾。難怪有坊間質疑滯后公布結果是“潛規則”。
生命健康權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權利的基礎。在這一視野下,及時的、權威的聲音更顯得彌足珍貴,須知,每一秒的拖延,每一個權威聲音的缺席,都會將鮮活的生命推向不可預知的風險,而這個生命可能就是你、就是我。
稍感欣慰的是,食品安全重于天,已成為自上而下的共識,今年兩會期間諸多代表委員共同呼吁,加大食品安全違法懲罰力度、規范食品衛生認證。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更是指出,“政府不能把食品安全的事扔給老百姓,完全讓他自己去判斷,這是不行的。政府部門、有關的機構一定要盡到責任”。
政府部門、有關機構盡責,不妨先從這7.6萬箱含氯可口可樂的釋疑開始,畢竟,水經氯氣消毒后會產生致癌、致突變、致急性作用的消毒副產物。生命面前,容不得戲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