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到來,各種景區的“逃票攻略”頻現網絡,其中一些“攻略”不乏鋌而走險,有些甚至要穿越懸崖峭壁。其目的,只為逃避高昂的門票。(5月1日《中國青年報》)
暫且不把“五一”還原成“五一國際勞動節”,因為,在習慣把勞動理解為“干活”的社會意識下,長年累月干著最苦最累的活兒的人們,也許在這個被稱作“小長假”的節日里,還在繼續干活。那么,能夠享受這個“五一小長假”,并還能安排一次旅游的人們,應該不是一錢如命的極端貧困階層。
然而,就算這些除了解決了溫飽,還能享受一點生活情趣的人們,面對高昂的門票,竟然也被逼的用“逃票攻略”去玩命。看來,旅游這種在發達國家看來是“家常便飯”的東西,在我國不但令社會貧困群體主動退避三舍,而且讓自覺還活得比較滋潤的人們望而生畏。不惜采用“逃票攻略”,把旅游變成了“探險”。
稍加思索,“逃票攻略”是有點自我詆毀意味的。旅游景點本身就是公共資源,所謂“公共資源”,意思是人人有份的。當然,在現行社會體制下,公共資源都是委托政府部門管理的,目的應該是更好地保護這些公共資源,提供人們更好的享受。但“逃票攻略”的面世,暴露出的是公民享受公共資源權利的逼仄。
聽過一首歌叫《打劫愛情》,開頭有兩句歌詞:“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老天安排你遇到我/你別想再跑開;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妹妹麻煩你舉起手/把愛情留下來”。如果把其中的“妹妹”換成“游客”,把“愛情”換成“金錢”,那么,大可放在景點的高音喇叭里播放。景點管理部門就很有點“山大王”的味道了。
實際上,這也是借“五一”說說的事罷了。關于公共資源,不管是自然形成的還是社會提供的,人們都是付出了不菲的代價的。如果說享受自然資源還算可有可無的話,您花錢購買的社會服務就熱情周到、物有所值了么?你算您到某一個社會服務窗口,都能看到一張熱情洋溢的臉么?逃避高昂的景點門票,畢竟還有“逃票攻略”,但對于其他的權利缺失、投訴無門,恐怕連下跪都無濟于事的。“逃票攻略”只是讓人們相對直觀地看到了公民享受公共資源權利的逼仄而已。
在“五一”前夕,關于景點門票漲價的事已經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筆者倒是不怎么在意的。有道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經歷了高的離譜的房價的人們,應該對景點門票漲價有足夠的“免疫力”。試想,連生活必須的住房都可以漲的發瘋了似的,旅游這種生活的“插曲”不漲才奇怪呢!難道只有自然景點才是公共資源?
筆者能夠在這個“五一”說說關于“五一”的事兒,不是什么淡定,而是對旅游景點門票漲價一點也不意外。既沒有能力去推高當地GDP,也沒有實施“逃票攻略”的膽量,所以就用“勞動”來度過這個“勞動節”。而借“逃票攻略”談一點公民享受公共資源權利的逼仄,也算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大題小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