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到來前,各種景區的“逃票攻略”頻現網絡,其中一些“攻略”不乏鋌而走險,有些甚至要穿越懸崖峭壁。其目的,只為逃避高昂的門票。通過百度搜索“逃票攻略”,近一周的相關條目超過1萬條。海量信息中,各種景區的詳細逃票路線、方法,在網上都能找到,而且許多線路都有危險,有的明確要求逃票者“翻過去”“蹭過去”,可謂驚心動魄。(5月1日《京華時報》)
首先必須申明,逃票本質上仍是“不道德的行為”,有悖基本的旅游市場秩序,況且,其多伴隨著種種危險舉動,隱患重重。不過,所謂長假期間各種景區的“逃票攻略”,顯然并非今年才出現,它激起的總是圍觀者淡淡的憂愁:蒙上蒼厚愛與歷史呵護,我們身邊各種旅游勝地山清水秀,郁郁蔥蔥,但當旅游景區的門票價集體邁入“百元時代”,它已慢慢地成為了一種不可承受之輕。
消費不起只因門票太貴,這的確是一種堅硬的事實,也容易讓那些無法在美麗大地上自由行走的人把矛盾對準景區經營者。不少旅游行業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毛利率超過70%。一邊是利潤的海量增長,一邊是門票價格漲勢的“遏不住”。但暴利門票卻似乎是“合規合理”的:這些景區或為地方政府投資建設,或直接承包給了旅游公司開發,政府坐享巨額租金,它們的漲價行為要么是行政許可,要么本身就在市場行為的范疇,漲價的程序上并不存在多大瑕疵。
所以,景區漲價的關鍵性追問其實在于:本是公共資源的景區,為何成了市場化的產品?本應體現出公益性與全民性的旅游門票價格,為何昂貴得讓“逃票攻略”頻現網絡?一切都緣于本該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卻有了一顆逐利之心。作為公共利益與公共資源的守門人,當地部門更應該承擔起的是監管責任,讓我中華美景都能夠得到善意保護與適度開放,讓旅游行為成為開放性的文化活動,但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收回投資成本,與獲取高額出租利潤,把管理權與經營權過度讓渡給旅游經營公司,讓旅游行為成為徹底的市場消費。監管與責任弱化之下,景區門票價格當然會一路飆升。而過度市場化,除了讓旅游者承擔更大的成本支出和以“逃票攻略”無奈抗爭外,最大的惡果在于:這是一種“竭澤而漁”式的破壞式開發。
要讓“逃票攻略”不再成為無奈的嘆息,要讓景區能夠在開發與保護中達致平衡,眼下無疑需要重構地方管理部門與旅游景點之間的關系,變市場開發為保護性、公益性開發。時至今日,因為休假制度難以落實等種種原因,像徐霞客一樣去旅游早已經成為了詩意的傳說,但無論如何,我們總不能用“逃票”這樣的方式去丈量自己與景區的距離,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實惠的景區門票價格,這實在是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必須兌現之國民權益。
相關新聞
更多>>